董少鵬
2月7日,中國股市迎來虎年第一個交易日。大家都希望從傳統“虎文化”中汲取能量,讓中國股市虎虎生威、如虎添翼、龍騰虎躍、生龍活虎,釋放財富效應,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
一是希望中國股市像虎一樣有力量。
老虎的最大特點是力量很大,肌肉發達,遠超其他動物。中國股市像虎一樣有力量,歸根結底要靠高質量的上市公司群體。必須去掉市場中的“父愛主義”,尊重市場規律,讓上市公司自己摸爬滾打。要激發上市公司自身的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鼓勵其完善治理體系,靠出色的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并獲取相應的利潤。
要穩步推進全市場注冊制,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的產業先進性、治理先進性,引領市場價值;同時優化存量結構,推動已上市公司產業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重塑核心競爭力。該退市的要依法退市。上市公司群體應當成為先進制造業的引領者、新技術和新經濟的推動者、中國本土跨國企業的先行者。從我國超大規模的廣闊市場和不斷拓展的產業深度來看,已具備誕生一批世界級高質量上市公司的條件。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擴大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促進與全球其他市場互聯互通,讓優質公司在開放狀態下發展壯大。
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投資機構群體。要鼓勵優質投資機構做大做強,同時,完善制度約束功能,鼓勵大型投資機構發掘優秀公司的價值,做到優質優價、低質低價,引領價值投資方向。對不能履行價值投資職能的大型投資機構實行失信懲戒。
二是希望中國股市像虎一樣增強靈活性和靈敏度。
老虎的靈活性,體現在活動范圍很廣,捕食時靈敏果斷,身體碩大卻可以跳上2.2米至2.4米的高度,還是游泳的好手。我們希望股市像虎一樣有靈活性和靈敏度,就要進一步完善股市基礎制度,使之更具包容性、適應性;要進一步豐富股市制度的工具箱,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助力整體改革。
股市不單單是一個投融資市場,而且涉及產業調整、科技進步、社會分配、國際競爭等各個層面。投融資制度更靈活,市場主體更靈敏,才能及時消化各種市場變量,吸收各種創新成果,提升經濟運行質量,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通過設立科創板、改革創業板、設立北交所,推行注冊制,多層次市場體系更加健全,市場化遴選企業、配置資源的機制更加有效,退市機制更加暢通。目前,短期沒有盈利的公司、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公司、紅籌和VIE架構企業都可以在境內市場上市。這些改革措施提升了市場的靈活性和靈敏度,激發了上市公司、投資機構的活力。
接下來,要在進一步優化資產端結構的基礎上,深化投資端改革,研究出臺稅收減免、金融精準服務、市場準入等配套措施,推動公募基金、個人養老金、保險資金、財富管理等中長期資金入市,提高市場整體流動性,促進資本和實體經濟良性互動和循環。要完善資管機構評價機制,鼓勵優質資管機構擴大市場份額。
三是希望中國股市像虎一樣增強耐力和韌性。
老虎的強大耐力對股市發展也很有啟示。盡管老虎勇猛異常,但其在自然界生存繁衍并不容易。專家指出,在野外,老虎捕食成功的概率很低,通常15次到20次才能成功一次。上市公司和投資機構面對市場風云變幻,要耐得住性子,立足長期投資、長期發展,增強發展耐力和韌性。
無論上市公司股價起落,還是產業周期變化、宏觀景氣度波動,都是有規律的;同時,突發因素也會給市場運行帶來短期沖擊。市場主體要尊重市場規律,植根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在鞏固既有規模、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同時,重視市場預判,加大研發投入,謀劃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為未來發展留出空間。無論是上市公司這個市場基石,還是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專業機構,還是普通投資者,都不可急功近利、投機取巧,而要耐得住寂寞,謀定而后動,靠實力贏得市場。要時刻防范風險,順勢而為,努力做到豐收時會儲備,歉收時能調節。
市場整體的韌性,來自于市場主體的風險防范能力、機會捕捉能力和供給創新能力。為此,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穩定市場預期。要提高所有市場主體的信息披露水平,大家都靠誠信立足,并在相對穩定的信息環境里科學決策;要加強行政監管和社會監督,提高司法機關執法效能,打擊違法違規行為,遏制投機炒作空間,營造正氣充盈的市場環境。
需要指出的是,“虎文化”里既有積極因素,也有消極因素,要注意辨析和區別。比如狼吞虎咽、虎頭蛇尾、騎虎難下、老虎屁股摸不得這四種情況,就是應當努力避免或克服的。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看清發展大勢,尊重市場規律,堅持依法辦事,倡導公平競爭。打鐵要靠自身硬,在實踐中持續歷練,不斷提高適應性和競爭力,才能減少被動、謀求主動,努力走在市場曲線的前面。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