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歆
偶然的背后是必然。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委員通道”和“代表通道”出現一次奇妙的跨時空“相遇”:同樣來自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一重集團”)的兩位代表委員,分別在兩場通道采訪環節談及制造業科技自主創新。這是一次出現概率不足千分之七的偶然,但仔細傾聽中國經濟的“訴求”,這又是發展的必然。
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的“壓艙石”。202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為31.4萬億元,占GDP比例達27.4%,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也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同時,我國高端制造業的發展空間很大,但制造業盈利能力有待提升,中小制造企業融資壓力仍需緩解。更迫切的是,中國經濟正面臨“三重壓力”,其中“供給沖擊”對制造業直接造成原材料、技術、人才、供應鏈等多領域沖擊。
在“委員通道”,中國一重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劉明忠強調,“自立才能自強,自強才能主導。我們要以改革激勵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全面推進自主創新,組建更多產學研一體的創新中心,切實增強裝備制造業產業鏈的韌性”;在“代表通道”,中國一重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陸文俊表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靠自主創新”“一代代‘裝備人’攻堅克難、鍥而不舍、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推進中國制造強國的建設”。
兩位代表委員對于中國制造、中國智造的信心與期待,將在頂層設計中進一步汲取力量。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今年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促進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供給保障,實施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3月8日下午,在“部長通道”采訪環節,工信部部長肖亞慶也隔空回應了兩位代表委員的“和聲”。肖亞慶就下一步工作安排進行介紹,一是把中央已經出臺的各項政策扎扎實實落細落到位;二是打通產業鏈供應鏈的堵點卡點,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三是抓工業經濟的提質升級。
制造業的自主創新、提質升級離不開金融的鼎力支持。去年以來,資金面多次提到繼續做好對制造業的融資服務。其中,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1年第四季度例會表示,“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努力做到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支持與民營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相適應”。在國新辦3月2日舉行的發布會上,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介紹,2021年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將近30%。
資本市場方面,注冊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制造業。2019年至2021年,注冊制逐步從科創板擴圍至創業板、北交所,硬科技企業、“三創四新”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擁有了量身定制的融資渠道;就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的著力點而言,北交所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更是具有明顯優勢。由此,A股市場對于制造業的直接融資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2021年(按發行日期計算),制造業(證監會行業)IPO融資3463.65億元,增發融資6091.83億元,配股融資26.32億元,可轉債融資1059.90億元;2019年的上述數據分別為1257.45億元、3917.75億元、163.61億元、841.62億元。債券融資方面,2021年制造業債券融資規模雖有所下降,但仍超過1.1萬億元。
政策面對于“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保障,更是一套“組合拳”。其中包括延續實施扶持制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政策;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全面解決制造業等行業留抵退稅問題;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施力度,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加快培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可以預期,資金、產業、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政策矩陣正在進一步協同發力。
“代表通道”與“委員通道”采訪安排的不謀而合雖是偶然,卻切實發出信號,制造業將精彩演繹創新驅動旋律,加碼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