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歆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3月5日,沐浴著與節氣相契合的微微喜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京開幕。
今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全國兩會承載了來自各界的期待與關注。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其中,“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是就資本市場相關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
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雖僅11個字,實則蘊含了中國傳統哲學固本培元的思想精髓,為資本市場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明晰了路徑。
資本市場肩負資源配置的樞紐功能,既聯通千行百業,又關系到2.2億投資者的獲得感。一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多次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今年1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聽取了資本市場運行情況及工作考慮的匯報并強調,“要進一步健全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更加注重投融資動態平衡,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加大中長期資金入市力度,增強市場內在穩定性”。
然而前段時間,資本市場曾持續震蕩走弱、波動加大,客觀上背離了中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的基本面,投資者對此也較為焦慮。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具有現實緊迫性、必要性,更具備可行性。撥開紛繁蕪雜的市場現象,探究資本市場的發展規律,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維度來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
第一,夯實基礎制度。監管部門正在系統性梳理評估資本市場關鍵制度安排,旗幟鮮明地體現優先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具體而言,新春上班伊始,證監會召開系列座談會,就加強資本市場監管、防范化解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2月27日,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吳清主持召開資本市場法治建設座談會,就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加強法治保障聽取意見建議。吳清強調,將與有關方面一道共同推動加大法治供給、提升執法效能、強化司法保障,更好發揮法治在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中的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作用。
政策顯效往往需要時間的催化,但可以預期,高質量的法治供給將持續為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夯實制度基礎。
第二,提升市場可投性。這需要從投融資兩端的變化進行綜合研判。
在融資端,監管部門、上市公司、中介機構進一步形成合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實現優勝劣汰。監管部門繼續著力完善上市公司質量評價標準,督促和引導上市公司強化回報投資者的意識,鞏固深化常態化退市機制;上市公司通過完善公司治理、加大科技創新、市場化并購重組等方式合規發展、做優做強;保薦機構等中介機構更應肩負“看門人”職能,積極履行“申報即擔責”的主體責任,共同保障上市公司質量。
在投資端,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體現為,監管部門持續健全有利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環境,包括推動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改革試點加快落地,完善投資機構長周期考核等;機構投資者作為投融資生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必要增強專業能力,發掘優質公司作為投資標的,引領和培養市場中的價值投資理念。
第三,增強投資者信心。信心是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的最直觀展示。目前我國股市有2.2億投資者,這是我國資本市場最大的市情,也是巨大的優勢。但是,投資者數量上的優勢還沒有充分轉化并展現在交投中。
事實上,這種較低的轉化進度是多重因素導致的。就投資者自身而言,其獲取信息的渠道、對專業知識的辨析能力、接受投資者教育的便捷性等都可能影響其交易行為,從而外化為對市場的信心增減;就市場環境因素而言,交易機制的公平性、監管的有效性、違規行為的發生頻次等都會影響到投資者信心。只有提高投資者對經濟溫度回升的感知度,對資本市場的信任度,才能有效將中小投資者占比偏高的結構性壓力,逐步轉化為投資者的“數量紅利”,促進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得到顯著增強。
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政府工作報告已經錨定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路徑,上市公司、中介機構、投資者、監管部門等市場各方主體勠力同心、砥礪前行,才能固本培元實現資本市場的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才能匯聚新時代資本市場繼續堅定前行的鏗鏘腳步!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11:12 | 九豐能源2024年凈利潤同比增長28.9... |
11:12 | 多元化布局推動業務持續發展 偉明... |
11:12 | 第五屆消博會落幕 規模創歷屆新高 |
09:57 | 業務戰略升級加速 千方科技2024年... |
09:57 |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政策... |
09:55 | 思特威:一季度凈利同比大增 進一... |
09:54 | 證監會修訂發布派出機構監管職責規... |
00:25 | 場景創新、技術賦能、生態協同 零... |
00:25 | 三一重工去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派...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