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毅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到來,莘莘學子十年磨一劍,盼來今朝試鋒芒。幾年后,又一批青年才俊將扎根各個行業,成為未來的新型人才,筑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根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部署,為新時代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進一步指明了路徑方向;科技、人才、創新通過產業結合在一起,將有力推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
新型人才,“新”在哪里?
在筆者看來,新型人才應該是“數智能力”滲透下的交叉復合型創新性的專業人才:需要掌握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一系列顛覆性的新技術和前沿科技;需要創新能力突出、善于解決復雜的交叉復合型問題;需要扛起傳統工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歷史新使命。新技術、新能力、新使命,決定了新型人才的厚基礎寬口徑特征。
從這個層面看,培育出能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任務和目標相匹配的新型人才,任重道遠。同時,我們對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提出新的期許:
其一,高等教育可發揮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的三方面作用。對接體現新質生產力特征的現代產業體系以及行業、企業、崗位所需要的能力,高等院校可及時、精準地優化調整學科專業;提升師生數字化的思維方式和能力素養,比如計算思維、架構思維等。
其二,企業與高等院校“雙向奔赴”,積極搭建具有創新能力的科研創新和“科教融匯”平臺,加強企業“產教融合”平臺的建設,第一時間把資源和要素做到協同化、聯動化,真正實現“產學”一體化一線式的貫通。讓科研人才“動”起來,讓創新成果“轉”起來,事半功倍,高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其三,落實企業、科研機構等用人主體的自主權,加大研發投入和激勵制度建設,在持續的科技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
科技革命和數字技術相互疊加,不斷演化、升級,要求企業、科研機構有一個穩定的科研團隊做前瞻研究、戰略分析。需要用人主體單位不但要建立健全選人用人機制、培育機制,還要在日常加大研發投入和激勵制度建設,在持續創新中,自主培育領軍人才。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上市公司全年研發投入合計1.60萬億元,整體研發強度2.21%,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研發強度分別為1.87%、4.86%、10.87%、5.03%。其中,科創板、創業板公司研發投入同比分別增長14.3%、10.23%。上市公司在有效激發創新熱情方面也下足功夫,科創板超九成上市公司已通過第二類限制性股票股權激勵工具激勵人才,超六成公司的創始團隊為科學家、工程師等。創業板去年共推出股權激勵計劃228單,涉及員工4.4萬人。
其四,探索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突出新型人才評價的專業導向、市場導向和社會導向,打造更加優良的人才生態。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產權、尊重新型人才、尊重自主創造的科學理念、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
綜上,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新質生產力向“新”而行,新型人才也應向“新”而育。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