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肆虐,萬物遭殃。據深圳市城管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臺風過后,深圳樹木一共倒伏了11680棵,不少主次干道,還有綠地的行道樹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斷枝、倒伏的情況。截至2018年9月17日6點,巡查綠地面積累計600多萬平方米、加固樹木累計1113棵,應急處置倒伏樹木累計1685株,損毀樹枝累計524株,已扶樹木累計221株,樹木清理累計1287株,清理綠化垃圾累計21噸。
樹木之外,高樓大廈玻璃幕墻也遭受洗劫。據媒體報道,山竹登陸當日,的確有部分小區和公共大樓的玻璃幕墻受損案例,但總體受損情況可控,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幕墻刮落以及造成人員傷害。
臺風過后,把樹木受災和玻璃幕墻受沖擊的兩個問題放到一起來說,是因為筆者在琢磨這二者背后的共性——是否存在一味追求美觀從而一定程度忽略或對防范臺風這類自然災害重視不夠的問題?深圳地處海濱,臺風天氣較為普遍,臺風稍大就可能對城市造成較大的影響。既然臺風不可避免,那么怎樣才能避免或減少這種臺風一刮就樹木倒伏、玻璃幕墻存在掉落風險的可能?
以樹木為例,除了有必要進一步做好相關加固、修剪,提高樹木的抗臺風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城市種樹特別是城市行道種樹要講科學。第一要在樹種選擇上有針對性。有研究文章曾介紹,美國林務局研究了上百種常用城市樹種的抗風性,發現棕櫚類植物非??癸L,其他抗風類植物包括紫薇、冬青、池杉、廣葉玉蘭和橡樹類,而不抗風的有榆樹、南洋杉、松樹和垂葉榕等。筆者沒有查詢到深圳市主要城市行道樹木的相關數據,從日常觀察來看,比較常見有榕樹、棕櫚、芒果樹、木棉等類別。事實上,筆者注意到早在2012年臺風韋森特登陸深圳造成數量龐大的樹木倒伏后,相關部門就曾組織論證種植何種樹木能更好地抵御臺風暴雨災害,當地深圳論壇還發起過“該種什么行道樹”的網友互動調查。以深圳的財力和科研實力,想必這些年來在種植樹種上已經有所改良。不過,筆者注意到深圳當地媒體日前發文稱:“目前深圳尚有大量綠化樹是淺根系樹種,加之一些施工單位在栽種樹木時未按規定辦事,許多樹木的栽種深度不夠,凡此種種,都為樹木倒伏埋下了隱患。”
第二要在種植方式上遵循科學。城市樹木種植存在一些陋習,比如移植大樹進城,在城市綠化上追求規模和速度;還有包括在種植上不遵循科學規律,沒有提供樹木生長所需要的必要環境。深圳的城市樹木種植不排除也存在這些問題。
第三是要改變重種植輕養護的現狀。應該說這也是一個相對普遍現象,很多城市樹木的種植移栽,往往種完了事。而受工程進度工期等影響,很多時候城市樹木種植沒有刻意遵循種植時間,后期養護也不夠精細,加之生存環境變化較大,一些樹木的根系生長、枝干發育都較為脆弱,從而埋下隱患。
相比城市樹木種植可以在樹種選擇、重視方式、日常養護上下功夫,從而提高樹木抵御臺風侵襲的能力,城市高樓玻璃幕墻在“后天”抵抗臺風損害的手段要更少一些,臺風對玻璃幕墻的破壞性也更強,更是一次性的。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玻璃幕墻對于樓內照明節能等方面亦有裨益,現在城市高樓建筑為了追求美觀和采光,大面積采用玻璃幕墻以及燈光幾乎是標配,前文提及的深圳幾大知名高樓均是如此。殊不知這樣做,在滿足了上述訴求的同時,同時也留下了較大的安全隱患,臺風暴雨天氣下,行人行經玻璃幕墻下不免膽戰心驚。一旦有脫落,甚至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山竹過境,不時傳出大廈玻璃幕墻脫落傳聞,萬幸的是沒有造成巨大損害。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總結經驗教訓,嚴管起來,對玻璃幕墻的安全標準、維護保養形成常態機制,防患于未然功莫大焉!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