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生活卻是艱苦的,晚飯時黑沉沉的,看不清吃的是什么,夾菜往嘴里一咬,沒聲音的是豆鼔,‘必’一聲的是蒼蠅。”
改革開放之后,國內各省區之間也相互開放,內地的人南下廣東,仿佛到了異域般,發現廣東人什么都吃,除了天上飛的飛機,地上爬的汽車,都可以弄來吃的段子,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傳起來的。其實這種說法,早已有之;筆者梳理民國飲食文獻,所見多是。
著名畫家、前廣州美術學院教務主任譚雪生教授在《抗戰時期的國立藝專》一文中,回憶到他抗戰期間隨國立藝專四處播遷的艱苦生活,其中寫到1942年他們輾轉遷移到重慶嘉陵江畔磐溪角之后,為了改善一下苦不堪言的生活,他們幾個廣東籍同學常常會到野外獵捕一只家狗燜來吃,是連即便平常排斥吃狗肉的老師都會聞香而至的:“冬天,廣東同學常在教室火爐上煲不用錢狗肉,老師們嗅到香味也就會不請自來。活在艱難時日,彼此都用不著虛假客氣。”
其實,且不說在陪都重慶,即便在紅都延安,廣東籍學生也會施此“故技”。2018年6月9日《上海書評》刊發了許禮平先生的《吳南生的早年經歷》,說抗戰期間,吳先生從重慶紅巖八路軍辦事處去延安,進延安中央黨校為二部學員。“延安生活卻是艱苦的,晚飯時黑沉沉的,蒼蠅又多,看不清吃的是什么,夾菜往嘴里一咬,沒聲音的是豆鼔,‘必’一聲的是蒼蠅。城巿長大的人實在受不了。延安也有人養狗,若狗兒走失了,狗主輒罵,定是小廣東偷去食了。”
對于內地人來說,弄條狗吃肉好理解好接受,教授們聞香近狗肉也很自然,弄條蛇來打牙祭,可就不那么簡單了;譚雪生這方面的本事,更聞名于師生之間。他的同學李承仙《名師·游泳·吃蛇肉》一文,也是寫國立藝專重慶磐溪角時期的生活,此番是驚異于譚雪生的捕蛇烹蛇奇技:
有一次我們去游泳。我們幾個女生發現了一條菜花蛇,羅婉儀就說趕快叫小譚。小譚(譚雪生)來了,他就像一位阿里巴巴式的英雄,毫不畏懼,追到菜花蛇,抓起蛇的尾巴狠命砸,他說砸蛇要砸七寸的部位,果真不一會把蛇砸死了。他就開始剝蛇皮,又當主廚,儼然一位戰時總指揮。司徒杰作助手,同學們分別備料,有的回宿舍取銅面盆,有的到集市上買來酒和調料,有的回學校取來各人餐具,就這樣我們在水磨下面作了一頓蛇肉餐。
在海外,留學生生活除了絕對的物質生活相對艱苦外,還有故鄉風味缺乏的別樣的辛苦——中餐館故可聊解鄉味之饞,但不是那么容易消受得起的。方此之際,有奇技的廣東籍學生便又可大顯身手了。據唐魯孫先生說,江蘇南通籍的保君健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時,室友湯家煌家族世代在廣州開蛇行,從小就練成了一把捉蛇高手。“留學生天天吃熱狗三明治,胃口簡直倒盡,湯君偶或逢周末,有時約了保君健郊游野餐,總帶一兩條活蛇,到野外現宰現燉,兩人大啖一番。”
令著名的廣東高要才子梁寒操(官至國民黨中宣部長)都羨慕嫉妒恨的是,有一天時任財政部稅務署署長同鄉謝祺跟他說:“談吃蛇,我們誰也比不了保君健,他曾經吃過子母蛇的七蛇大會呢。”這奇跡當然得歸功于湯家煌。他們校園里散步時,曾無意中發現一處蛇穴,照蛇游行過草上殘留的蛇跡,直躍而行,猜想是蛇中珍品子母蛇。子母蛇除了一般毒蛇治病的長處外,療治五癆七傷特具神效。尤其是刀傷槍傷,凡是吃過子母蛇的人,就是遭受武器傷火藥傷,傷口愈合,要比普通人快出一倍,所以軍中朋友特別視若瑰寶。這種子母蛇,在兩廣一帶已經稀見,居然在加州碰巧遇上,居然公蛇母蛇幼蛇窩里堵一舉成擒。于是大家興高采烈一同到了舊金山一家專門供應蛇宴的酒家,用全蛇加上子母蛇來了一次百年難遇的七蛇大會。(唐魯孫《天下味·蛇年談吃蛇》)
(作者系中山大學文學博士)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