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有余】
這也是一個斷裂的、嬗變的時代。老一輩還活在過去,希望傳承更多基因;小一輩卻有了新想法,沒了那種原始動力。
余勝良
對于自然界中的眾多生物而言,更多的、更長久的基因流傳,意味著更大的成功。
那些處在生物鏈低端,容易被消滅的動物,很大一個特征是繁衍能力強,比如兔子、螞蟻,各種野草等,而處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也會為了爭奪生育權而斗爭,比如獅子、老虎等。為了取悅異性,大多數動物想盡辦法。
也可能有不愛生育的個體,但是不愿意生育就會被淘汰,愿意生育的才會存活、傳承。所謂優勝劣汰,在某種意義上,愿意生育、有能力生育的就是“優”者。
生命擁有勃勃生機,繁衍是至關重要的環節,為了這一點,生物之間會發生殘酷的廝殺。以人類社會為例,歷史上,掌握更多資源的高階層、有權有勢有錢者,擁有更多生育資源。此外,姿貌佳、身體條件好的,有一技之長者,也有更多機會生育。
中國古代掌握資源最多的是那些皇帝,他們被人羨慕的一點是擁有眾多嬪妃,可以養育更多后代。為了保證血統的純正和生育權的專有,皇帝們還把男人閹割成太監,進入宮中服侍。
三國時期的劉備,身為皇叔,只能去編草鞋賣,這就說明皇帝的后代非常多。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后,中山靖王劉勝一生中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傳承到劉備這一代,很多都成了普通平民。
但是劉備有了皇叔這個身份,在創業上就有了正當性和便利性,很容易聚攏資源,最后偏安一方做了皇帝。劉備將漢王朝的皇權多延續了一段時間。
這要多虧劉邦當初的努力,到西漢末年,劉邦的后裔就有了8萬人,到王莽篡漢后,各地起義軍都捧出來劉氏后人做門面,最后長沙王劉發的后人劉秀脫穎而出,建立東漢。劉秀當時也只是頂著個皇族后人的名頭,沒有多少資源。
西漢末年的幾位皇帝,都是沉湎聲色的無能昏君,但是最后東漢依然能建立,劉邦后人還能繼續一個王朝。不得不承認,子女眾多的家族,更有機會出現強者。
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將生育推到頂峰,據安介生等人口史專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經繁衍到近一百萬人之多。朱元璋本人生了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他鼓勵自己的后代多生子女,不必承擔任何工作。
劉邦出身低微,朱元璋更是如此,特別是朱元璋經歷過苦寒,對生育的渴望更高,越是下層出身,生存危機越強。
子女多,有利于家族參與優勝劣汰的競爭。競爭不一定都來自外姓,有時從內部先開始。在中國,發動玄武門之變、開辟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典型案例。在海外,印度莫臥兒王朝的奧朗則布弒兄殺弟逼父親退位,和李世民很像。奧斯曼帝國還出現過“弒兄法”,皇帝殺害兄弟是合法的。多生育后代,可以挑選最強者。激烈的爭斗過后,通常是皇室內部更決絕的人上臺。
多生育可以防止后裔生育斷層,明朝多位皇帝沒有后嗣,包括其他王朝也經常出現此類情況,就可以從旁支引入皇子,保證皇權穩定。
多生子女本身,是以數量帶來的確定性,來對沖個體帶來的偶然性。個體可能遭遇身體缺陷、災害、疾病等問題。不論哪個后代勝出,都是劉邦、朱元璋的勝利,后代越多,占有資源的數量就可以越多。以前人們生育眾多子女,是為了保證有人能存活下來,只要有一人天資聰穎出人頭地,這樣就可以拉動整個家庭,這也是以數量帶來的確定性來對抗不確定性。
進入現代社會,一對努力奮斗生活優越的博士夫婦,可能養育一到兩個孩子。而不愛上學及早婚育的收入比較低的一對藍領夫妻,卻可能有四五個孩子,等到兩三代過后,博士夫妻子孫斷絕,而藍領夫妻卻有更多后代。
如果從生物學意義上看,后者更為成功,因為后者擴大了其基因影響范圍。
但現代人從觀感上看,也許覺得那對博士夫妻更為成功,并會羨慕這樣的群體。這說明人們不大在意基因傳承,對是否有更多后代也不在意。人類脫離了原始本能的羈絆。這也是一個斷裂的、嬗變的時代。老一輩還活在過去,希望傳承更多基因;小一輩卻有了新想法,沒了那種原始動力。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
09:57 | 業務戰略升級加速 千方科技2024年... |
09:57 |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政策... |
09:55 | 思特威:一季度凈利同比大增 進一... |
09:54 | 證監會修訂發布派出機構監管職責規... |
00:25 | 場景創新、技術賦能、生態協同 零... |
00:25 | 三一重工去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派... |
00:25 | 搶抓集成電路關鍵工藝材料發展機遇... |
00:25 | 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支持技術... |
00:25 | 一體化布局成效漸顯 美諾華去年凈... |
00:25 | 華立科技游戲游藝設備業務穩健發展... |
00:25 | 融創公布境外債務重組方案 “全額... |
00:25 | 構建多元化酒生活消費場景 貴州省...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