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珊
一直以來,基金新發市場就有“開門紅”的說法,各家基金管理人往往派出得力干將布局新年首發“戰場”。不過,在經歷了2023年的震蕩洗禮后,2024年新發產品渠道氛圍相對清淡,少了以往的刷屏宣傳,但這并非基金公司失去熱情,而是不再刻意強調“開門紅”檔期。
2023年12月14日,證監會召開黨委(擴大)會議時提出,“壯大‘耐心資本’”。作為重要機構投資者,公募基金應擔負“耐心資本”職責,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秉持為持有人創造長期可持續回報初心,在基金“好做不好發”時逆市布局,圍繞清晰的價值成長投資理念,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可選產品,錨定優品而非爆品,更好詮釋在“長跑”中勝出。
可以看到,2024年伊始,上證指數雖仍在3000點下方維持膠著狀態,但新基金發行已呈現更加積極的變化。
首先,新基金發行節奏加快,基金管理人積極看待權益市場。
Wind數據顯示,2024年1月份開始發行認購的基金超過70只(A/C份額合并計算,下同),較2023年同期明顯增加,更扭轉了此前連續三年首月新基金發行數量下滑態勢。其中,逾四成基金在2024年首周發行,首個交易日就有11只基金發行。從參與發行的基金公司來看,涉及逾40家基金管理人,不乏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華夏基金、南方基金、天弘基金、博時基金等頭部基金公司。
實際上,無論是基金公司還是銷售渠道,對新年首月布局依然保持高度重視。2024年,基金管理人更傾向通過加強產品創新帶給投資者更好體驗,同時對于權益市場底部布局機會愈發關注。此時加快新產品布局,完善產品線,既是響應監管要求的直接體現,也釋放了看好后市的積極信號。
其次,新基金發行主動權益類產品增多,基金管理人踐行“逆向銷售”。
2023年8月份,證監會公布的“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一攬子政策措施中,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是投資端改革的重要內容,強調“引導頭部公募基金公司增加權益類基金發行比例”。從2024年1月份新基金發行的類型看,主動權益類產品達到26只,占比近四成,較2023年同期有所提升。隨著基金發行逐步回暖,權益市場有望迎來更多增量資金。
當前經濟逐步復蘇、轉型紅利漸次釋放,權益市場處于嚴重低估階段,通過權益基金產品的發行,引導投資者入市并長期投資,以更低成本把握機會,更容易獲得超額收益,同時也是基金管理人強化責任與擔當,踐行“逆向銷售”,利用專業能力幫助投資者合理配置優質權益資產,享受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紅利。
再次,新基金發行產品類型增加,滿足不同投資者多元化需求,基金管理人更加注重提升“基民”的投資體驗。
進入2024年,首批發行檔期的基金除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基金外,還有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和FOF(基金中的基金)產品,類型更加豐富。
基金管理人根據市場需求和投資者偏好,逆周期調整發行節奏,在市場低位時,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可選產品,進一步滿足不同投資者的多元化需求,同時優化基金產品設計,提高主動管理能力,通過高質量的陪伴與服務,系統性提升基金投資體驗,將推動基金投資回報轉化為基金投資者回報。
最后,新基金發行回歸產品定位,錨定優品而非爆品,基金管理人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隨著全面注冊制落地,經營穩健、重視研發的創新藍籌企業投資價值凸顯,相關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產品的推出受到了投資者廣泛認可。2024年,基金管理人依然保持了較高的布局積極性,ETF產品加速“上新”,同時部分基金公司還試圖通過差異化競爭突出重圍。比如,有基金公司利用合資公司優勢,推出獨家跨境ETF品種。此外,還有基金公司通過設計開發科技創新等主題基金,積極引導長周期屬性的基金流向科技含量高、潛在價值大、發展前景好的實體企業,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這些有助于將短期交易性資金轉化為中長期配置力量,進而優化專業機構的投資行為,暢通資本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
行勝于言。未來,財富管理機構比拼的是資產配置的能力、產品體系的厚度、客戶服務的深度。基金公司精耕細作資產配置服務,提供優質的產品以及舒適的投資體驗,讓客戶財富保值增值,比任何“檔期炒作”都更具說服力。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