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豪悅
近段時間,微短劇產業的迅猛發展吸引了各界諸多“目光”。有電視臺及視頻平臺表示,積極推動微短劇向“大屏”融合,微短劇上星播放有望成為常態。政策層面也鼓勵微短劇正向出圈,實現多業態融合……筆者認為,微短劇在短短兩年內迅猛壯大,為傳統影視行業帶來了三大啟示。
第一,內容精準捕捉細分市場需求。微短劇的內容題材更新速度極快,同時,對不同觀眾群體需求挖掘非常細分。既可以針對特定年齡群輸出內容,也可以針對特定產品受眾“私人訂制”。例如,9月份引起網絡熱議的《閃婚老伴是豪門》,掀起了微短劇行業的“銀發經濟”熱;保險、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也紛紛推出了圍繞自身品牌或產品的定制微短劇。
傳統影視行業更追求“主流消費”,鮮少針對單一受眾群體定向輸出。但每一個群體的需求都應該被看到,也值得被挖掘。身份多樣化、題材多樣化,才會成就觀眾的多樣化,帶來新的商業機會和盈利模式。
第二,擯棄“旱澇保收”舊思維,探索多元收入新模式。微短劇的收入模式包括流量分賬、平臺采買、品牌定制、廣告及電商帶貨等,非常多元,無論哪一種,都已經陸續誕生出高收入單品。
但長劇爆款卻仍舊集中在平臺的“S+”大投資劇,“S+”又普遍以定制劇為主。即視頻平臺出品,找影視公司承制,最大特點是無論內容好壞,平臺和影視公司都能“旱澇保收”,這種舊思維已在行業內持續了多年。
雖然從表面看,該模式降低了投資風險,保證了營收,但是在內容上拋棄了觀眾評價這一“準繩”,也有“躺平”之嫌。長此以往,同質化、模式化的內容充斥長劇平臺,造成整個長劇市場走弱,最終承擔后果的仍然是平臺和制作方,繼而影響公司營收。
從這一角度看,傳統影視行業的內部革新已迫在眉睫,可向微短劇借鑒其多元化的制作和收入模式,建立由觀眾口碑驅動內容制作并增加收益的良性生態循環。
第三,引入前沿科技,靠AI賦能提升質效。微短劇流行,很大程度得益于對用戶數據的分析和應用,以及資金靈活敢冒險。
傳統影視行業長期受困于成本高帶來的高風險,導致行業投資謹慎,創作模板化,不敢冒險。而AI技術的加入,能夠增強行業前、中、后期的抗風險能力,實現質效提升。例如,自動化剪輯、特效生成角色場景能夠縮短制作環節的成本等。在內容制作方面,AI還可以幫助制作方精準分析用戶觀看偏好和反饋,及時調整內容創作方向。
筆者相信,微短劇與傳統影視之間既是“活水引來靈秀氣”,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非此消彼長。歷經變革后,影視行業將會迎來新的繁榮市場,走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21:58 | 招商局集團舉辦集團滬市公司集體業... |
21:58 | 比亞迪方程豹鈦3正式上市 |
21:49 | 星辰科技:第四屆監事會第七次會議... |
21:49 | 太陽電纜:第十屆監事會第十七次會... |
21:49 | 太陽電纜:第十屆董事會第二十二次... |
21:49 | 上海凱鑫:第四屆董事會第四次會議... |
21:49 | 華工科技:第九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48 | 藍科高新控股股東擬發生變更 將涉... |
21:48 | 眾智科技:第五屆監事會第九次會議... |
21:48 | 中信博:第三屆監事會第二十次會議... |
21:48 | 中信博:第三屆董事會第二十四次會... |
21:48 | 中金黃金:2025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