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以來,監管部門多次講話提及“中國特色估值體系”,引發資本市場各方關注。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除了券商等賣方機構對此積極研究,私募也已用真金白銀投票,參與了相關領域的投資。
在不少私募人士看來,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建立是一項系統工程。近年來,不少大型國企治理水平長足提升、經營狀況明顯改善,對資本市場也越來越重視,隨著今年國內經濟進一步復蘇,這部分低估值價值股有望成為市場亮點。
低估值國企占比不小
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今年證監會系統工作會議上表示,要提升估值定價科學性、有效性,逐步完善適應不同類型企業的估值定價邏輯和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從去年起,監管部門就多次談到了這一問題。
“在我們看來,監管層的提法很有必要,其實我們和其他一些同行一直都有在研究和配置這類公司,市場上有些國企的股價已經便宜得‘慘無人道’,長期投資價值顯現。”華南某大型私募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據Wind最新數據,在5092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1346家為中央或地方國企;滬深兩市凈資產為正的公司中,有207家國企處于破凈狀態,占破凈公司總數的63.89%。其中,13家國企市凈率(PB)低于0.5倍,市凈率最低的華夏銀行PB(LF)僅為0.35倍。
另外,港股市場國企破凈的現象也很普遍。凈資產為正的公司中,中央或地方國企有243家破凈,其中有148家國企的PB低于0.5倍,最低的哈爾濱銀行PB(MRQ)僅為0.06倍。
私募布局低估值資產
據證券時報記者從業內了解,去年已有不少大型私募將目光聚焦到這部分低估資產,有些私募在內部加強了對國有上市公司投資機會的研究,并加大了對相關領域的布局。
紅籌投資總經理兼投研總監鄒奕在展望2023年市場時提到,受海外流動性收縮且內地基本面弱化影響,港股有很多公司特別是大型國企、央企,相較內地A股估值普遍要打三五折。A股很多公司股價也是凈資產以內,甚至是0.5~0.6倍PB,但港股可能是0.2~0.3倍PB。這些公司的可持續經營能力沒有問題,再加上分紅等因素,有為投資者提供持續回報的能力。
“長期來看,中國無論是在應對通脹,還是在促進科技創新方面,都是具有較大潛力的。就這點而言,我們應該長期看好中國的資產,國際資本也有這樣的眼光,這一類極度便宜、打折的資產,應該存在著很多投資機會。”鄒奕表示。
低估值風格成新風口?
仁橋資產創始人夏俊杰在年初的投資備忘錄中認為,“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將成為風格持續演變的重要催化劑。
“很多人會說,監管層幾句話不代表什么,也影響不了多久,長期來看確實如此,市場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但是,這不代表監管和政策對市場就沒有影響,特別是當政策順應了市場趨勢或規律時,這樣的影響仍然會是巨大的。就像2013年時的‘雙創’政策,今天來看,這一政策對市場的影響早已潛移默化,但假如我們用上帝視角回到十年前,會發現即使沒有‘雙創’政策,價值風格彼時也已站在了歷史高點,后面成長風格的回歸也將是必然,而‘雙創’政策的出臺堪稱催化劑。這一次,歷史大概率會重演,只不過這次即將粉墨登場的是價值風格而已。”夏俊杰表示。
“以前我們很少會投資大型國企,但現在也開始關注這塊。從我們接觸下來的情況看,在國企改革的大潮下,不少大型國企的治理水平近幾年的確有了長足提升、經營狀況明顯改善,比如用人更加市場化、嘗試推行股權激勵、考核機制與資本市場掛鉤等等。前段時間我們想要調研一家央企上市公司,對方派出了多位高管參與交流,這對一家私募而言,以往都是很難想象的,可見對方對資本市場的重視程度。”上海某大型私募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
睿郡資產管理合伙人、首席研究官董承非在近日路演中提出了“大盤價值+小盤成長”的配置風格。他將高分紅率的大盤價值股作為基礎配置,保守配置為組合提供基礎收益。大盤股方面,他要求這些股票有三個特點:第一是分紅收益率高;第二是沒有什么經營杠桿,資產負債表非常健康;第三是經營穩定性比較高,離宏觀經濟越遠越好。在他看來,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板塊都屬于低風險資金(如銀行理財、保險資金)的稀缺標的,大盤價值股可能會迎來一些重估的機會。
14:49 | 均普智能2024年扭虧為盈 在手訂單... |
14:48 | 金田股份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