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板前戰略新興產業公司數量占比不足26%,提升至現在的45%,創業板持續發揮資本市場核心和紐帶的作用,不斷推動創新經濟向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發展,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源源不斷地注入強勁動能。
2018年營業總收入超過30億元的創業板公司有93家,凈利潤超過5億元的公司有45家。2019年上半年,創業板實現凈利潤1億元以上的公司有169家,其中128家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頭部公司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態勢較為明顯。
2012年創業板優化退市制度,直接推動了主板市場新一輪退市制度改革。創業板的退市制度改革中,凈資產等財務類退市指標、市場化退市指標、快速退市、嚴格恢復上市審核標準、設置退市整理期等規定在后續主板退市制度改革中被借鑒或采納。
創業板的市場規模仍有發展空間,首發條件包容性有待提升,市場覆蓋面仍需擴大,板塊龍頭基石企業還需增加,再融資制度等仍有改進空間。
證券時報記者吳少龍
2019年10月30日,創業板迎來開板10周年日。
回望初心,從開板日首批28家公司敲鐘上市,到迄今匯集了總市值超5.7萬億元、占A股上市公司總數21%、總市值10%的776家公司,定位于促進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的創業板市場快速發展,超過九成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超過八成擁有自主研發核心能力,超過七成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板已成為中國新經濟集聚地、科技創新企業理想上市地。
與時代同行,從開板前的戰略新興產業公司數量占比不足26%,提升至現在的45%,創業板持續發揮資本市場核心和紐帶的作用,不斷推動創新經濟向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發展,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源源不斷地注入強勁動能。
筑夢未來,創業板改革的號角已然吹響,“推進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完善發行上市、并購重組、再融資等基礎制度,進一步增強對創新創業企業的制度包容性”,創業板將增強板塊包容性和覆蓋面,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上市支持力度,努力打造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相匹配的資本市場生態體系。
資金活水激發創新活力
20世紀90年代,中國全方位改革開放格局逐步形成,資本投入成為產業升級的重要推動力量,其后近20年實現經濟高速增長,于201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創業板應運而生,順應了時代浪潮的呼喚。
如今,作為直接融資平臺,創業板已成為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截至2019年9月末,創業板公司累計通過IPO募資達4,040億元,再融資金額(含重組配套融資)3,418億元,股權融資總額累計達7,458億元,直接融資投向創新創業領域,進一步推動創新發展。由于創業板不允許公司使用募集資金進行高風險投資,募集資金主要用于發展主業、支付并購對價、補充流動資金、償還債務等,切實發揮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
在解決創新創業企業融資難問題方面,創業板在各類雙創的主體中起到了紐帶和核心的作用,形成了一個支持創新的生態圈,引導資源向高效率、高效益、高成長的領域聚集,促進創新資本的形成、流動和循環。
這個生態圈有創投機構,六成創業板公司在上市前得到了PE/VC的支持,機構在公司上市后實現退出,又持續將投資收益重新投入中早期、初創期創業型企業,實現資本與創新的良性循環;有二級市場的眾多投資者,其中機構投資者持創業板流通市值占比約1/3,活躍的個人投資者有一千多萬戶;有高校和科研院所,63家創業板公司具有高校、科研院所股東背景;有全國的高新區,其中國家級高新區已達169個,眾多企業都把創業板作為主要上市目標地;還有銀行,據統計,公司上市后一年獲得銀行貸款同比增加49%,較上市前融資難度大幅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創業板公司在內生發展的同時,又會通過并購創新企業,或者設立產業并購基金的方式支持創業創新、孵化中小微企業。
創業板的籌備、推出和發展壯大,支持了大批新經濟企業上市做大做強,引導、撬動了大量社會資金流向急需資金支持和市場孵化的科技創新型中小微企業,在這一行業變遷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創新引擎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年風雨兼程,創業板公司家數已從28家增加到776家,總市值達5.71萬億元,集聚了一批具影響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公司,在支持雙創企業群體、優化創業創新生態、引領產業升級轉型、加速新舊動能轉換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了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引擎。
作為新經濟企業和科技創新企業的聚集地,創業板公司憑借技術創新優勢,長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上市公司質量穩步提升。2009年至2016年,創業板公司平均收入、平均凈利潤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23%、15%,遠高于同期其他板塊發展速度,成為促進我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力量。
2019年上半年,創業板公司業績明顯改善,一、二季度盈利環比大幅回升,呈現止跌企穩態勢,長期發展基礎仍然牢固,近九成公司實現盈利,銷售毛利率保持在30%左右,持續成長趨勢并未改變。
從上市公司質量看,創業板已匯聚一批龍頭企業,構筑板塊穩定發展基石。截至2019年9月末,創業板已有4家公司市值超過千億元,25家公司市值超過300億元,在創新驅動引領下涌現了邁瑞醫療、愛爾眼科、寧德時代、樂普醫療、智飛生物、東方財富、溫氏股份等一批影響力大、創新力強的企業。2009年創業板沒有一家公司年收入超過30億元或凈利潤超過5億元,經過十年發展,2018年營業總收入超過30億元的公司有93家,凈利潤超過5億元的公司有45家。2019年上半年,創業板實現凈利潤1億元以上的公司有169家,其中128家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頭部公司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態勢較為明顯。
并購重組回歸理性
堅守服務實體經濟本源
在內生發展的同時,創業板發揮資本市場在并購重組、產業整合過程中的主渠道作用,積極支持上市公司有效運用資本市場工具,提質增效成果顯著。
橫向拓寬產業維度的福瑞股份、新宙邦,實施跨境并購成功“走出去”的信維通信,徹底轉型新經濟煥發活力的金石東方……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均是通過重組整合實現健康良性發展的創業板上市公司代表。
十年來,創業板共有364家上市公司共計披露589單重大資產重組方案,涉及交易金額5,729.25億元;有289家公司實施完成409單資產重組,涉及交易金額3,783.36億元,累計配套融資金額超過1,304.84億元。這其中,約七成屬于產業整合升級、上下游產業并購,突出服務實體經濟主旨。
回顧創業板并購重組十年發展,2012年至2019年(1-9月),創業板公司實施完成的重組分別為9單、14單、52單、113單、88單、67單、45單和21單;交易金額分別為29億元、66億元、345億元、900億元、835億元、739.60億元、522.46億元和346.29億元??梢钥闯觯瑒摌I板并購重組自2012年起步,2014年開始活躍,2016年以來隨著監管政策導向的轉變和市場自身對于重組功能認識的不斷深入,活躍度有所下降。
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公司著眼于實際發展需求,而非資本市場工具的簡單運用,更加合理謹慎地實施并購重組。經過十年發展,并購重組延續理性回歸態勢,2019年前9個月,創業板重組標的平均估值增值率約4.66倍,高估值、高商譽、高業績承諾重組方案已經鮮見,交易邏輯更加理性、務實,盲目重組追逐熱點、跨界并購的現象明顯減少。
此外,創業板公司還積極通過海外并購深化國際布局,參與國際競爭,十年來累計實施跨境并購25家次,累計交易金額349.55億元。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持續推進,創業板企業的海外并購呈現聚焦新興產業與高端技術的特點,海外并購標的主要集中于歐洲、美國、德國、韓國、香港等發達經濟體,行業集中于先進制造業、信息技術、專業技術服務等。
以人為本
夯實創新發展內生力量
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人才特別關鍵。
十年來,創業板培育了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形成了支持創新驅動發展的社會基礎和市場內生力量,推動著創新型企業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戰略性轉型的中堅力量。
盡管創業板開板之初因“造富”效應受到市場詬病,但其示范、帶動效應也是巨大的。近年來,我國創新創業氛圍日益濃厚、活躍,“雙創”活動周、“創響中國”等活動持續舉行,各類創新創業大賽遍布全國,吸引眾多創新創業者參與其中,創新創業理念厚植人心。各類創新創業平臺不斷健全,全國雙創示范基地已超過120家,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蓬勃發展。
創業板建立了資本與人才激勵的堅實紐帶,激勵科技人才投身創新大潮,吸引資本持續關注新興技術,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為激發創新創業的激情和活力,創業板上市公司致力于建立完善長效激勵機制,積極推出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等激勵方案,在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提高員工凝聚力、調動員工積極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9月底,創業板共有189家公司推出257次員工持股計劃,參與員工數量達44,330人,員工持股計劃規模達341.16億元,另有448家公司推出701期股權激勵計劃,參與員工數量達116,727人,占推出股權激勵公司員工總數比例達10.83%,創業板公司股權激勵及員工持股計劃參與人數多、覆蓋面廣,有效激勵了骨干員工創新創業熱情。
此外,創業板有139家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曾就職于高?;蚩蒲性核⒕奂?6名國家級“千人計劃”、85名省級“千人計劃”專家人才,以及一批國內外的學科帶頭人,極大地提高了創業板公司科研水平。一大批在各自領域的技術領軍人才,在創業板成功創業,這是對高層次人才、技術團隊走出高校、科研院所或歸國投身創業大潮,進而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最強效、最具帶動效應的激勵。
完善制度
構建長遠發展四梁八柱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法治化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是建立健全資本市場市場制度的“四梁八柱”。
十年來,創業板擔當了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的試驗田,進行了一系列貼近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特征的制度嘗試和創新,平穩起步并穩定運行,為資本市場積累了制度建設經驗。這些制度創新,部分沿用至今,部分被借鑒、推廣到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其它板塊,也有一些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創業板自啟動之初,就施行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這是場內市場領域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上做出的有效探索和首次制度安排。
創業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施行以來,投資者結構得以優化,投資者整體風險意識有所增強,會員客戶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截至2019年9月底,創業板投資者超過八成交易經驗滿兩年,平均資產量約51.22萬元,中小散戶占比明顯低于深市A股總體水平,“買者自負、賣者有責”的理念得到深入普及。
在創業板之后,科創板、新三板、金融期貨、融資融券、分級基金、私募基金等市場和產品也都建立了自身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已在我國資本市場落地生根,在防止風險承受力低的投資者進入高風險市場方面卓有成效。
2012年,創業板進一步優化退市制度,直接推動了主板市場新一輪退市制度改革。創業板的退市制度改革中,凈資產等財務類退市指標、市場化退市指標、快速退市、嚴格恢復上市審核標準、設置退市整理期等規定在后續主板退市制度改革中被借鑒或采納,創業板對健全完善我國資本市場退市制度起到了關鍵的引領作用。
在創新再融資制度方面,創業板首推了“小額快速”定向增發機制,允許“不保薦不承銷”,給予市場主體更大的自主空間,其后“小額快速”并購機制亦是這一理念的延伸。
此外,作為支持自主創新企業的重要平臺,創業板針對新經濟企業的特征,首推行業信息披露指引并形成體系,極大地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為后續其他板塊推行行業信息披露體系提供了借鑒經驗。
積極服務粵港澳大灣區
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00737)規劃綱要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意見先后發布,對資本市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創業板作為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十年來始終秉承服務科技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與使命,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的深入推進,以創業板為代表的資本市場建設也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創業板作為直接融資的重要平臺,已成為大灣區高科技、高成長、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企業上市融資首選地之一。截至2019年9月底,大灣區創業板公司171家,占大灣區A股上市公司的32%,首發融資累計達906.68億元。目前大灣區創業板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達94%,戰略新興企業占比達76%,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和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
創業板始終支持大灣區創業板公司開展以產業整合為重點的并購重組,持續引導一批創新能力強、發展前景廣、契合國家發展戰略的優秀企業通過并購重組登陸資本市場。一方面,大灣區創業板公司借助上市平臺優勢,聚焦同一產業的收購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形成“雁陣效應”,不斷增強盈利能力和競爭優勢。截至2019年9月底,大灣區創業板公司已實施完成20單重組,交易金額合計195.07億元,配套融資4.53億元。另一方面,大灣區企業毗鄰深交所,對于資本市場的認識更為深刻,積極利用并購重組等登陸資本市場。有68家廣東企業被創業板上市公司通過重大資產重組收購,交易金額達686.10億元。
改革呼之欲出
創業板十年再出發
創業板設立以來,市場穩步發展,運行總體平穩,制度體系行之有效,在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經濟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不過,創業板雖然在支持新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應當看到,其發行上市等基礎性制度九年來沒有大的變化,總體發行步伐比較緩慢,難以包容日新月異的新經濟發展需求和創新企業直接融資需求。在境外交易所競相推出制度改革,吸引內地新經濟公司的情況下,加快創業板改革、實現新經濟上市的常態化迫在眉睫。
市場分析指出,創業板的市場規模仍有發展空間,首發條件包容性有待提升,市場覆蓋面仍需擴大,板塊龍頭基石企業還需增加,再融資制度等仍有改進空間,創業板市場基礎性制度迫切需要進一步完善,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服務國家戰略。
十年再出發,初心堅如磐。當下,創業板改革的號角已然響起。近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表示,“加快創業板改革,推進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完善發行上市、并購重組、再融資等一系列基礎制度,進一步完善和增強對創新企業的制度包容性。”
深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深交所將積極落實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按照證監會統一部署,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和創業創新的根本宗旨,深化市場改革,豐富產品供給,優化市場培育,健全完善適合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制度安排,增強板塊包容性和覆蓋面,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上市支持力度,努力打造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相匹配的資本市場生態體系。
可預期的是,從改革創新中來,在改革創新中成長,創業板也必將持續堅持改革創新,繼續擔當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先鋒,進一步完善市場基礎性制度、提升市場包容性、優化市場生態,助力加快建設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21:25 | 北京加速建設全球“開源之都” 推... |
21:12 | 積極應對關稅政策調整 多家跨境電... |
21:11 | 甘源食品2024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 |
21:09 | *ST嘉寓發布2024年A股首份無法表達... |
21:01 | 阿里國際站升至美國APP下載榜第三 |
20:57 | 上交所舉辦商業航天產業沙龍 |
20:54 | 振東制藥2024年營業收入29.71億元 ... |
20:53 | 4月21日上市公司重要公告集錦:凱... |
20:36 | 廣州現億元級全球豪宅 鵬瑞1號像造... |
20:28 | 深市生物醫藥企業齊聚業績說明會 ... |
19:43 | 蕾奧規劃與城市象限聯合推出城市大... |
19:41 | 威士頓實控人離婚股份分割 簽署一...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