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譚楚丹
近期,投行圈內熱議創業板IPO審核速度。對此,證券時報記者梳理審核數據發現,新申報的IPO企業從受理到首輪問詢平均用時28天,與科創板接近。但也有極端案例,IPO企業成都趣睡科技從受理到首輪問詢長達71天。
投行“答題”工作進展緩慢。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首輪回復披露平均用時達42天,比科創板慢。有28家企業第一輪答復用時超過50天。對于可能要經歷多輪問詢的IPO項目來說,時間非常緊張。此前科創板就有項目因“答題”超時而終止上市。
如今,中止潮來襲。截至9月22日,有116家創業板IPO企業申請中止,多家公司因為更新財務數據。但有中介機構人士指出,事實上有部分企業通過補中報以延長問詢回復時間。
首輪答復平均42天
企業補中報騰挪時間
創業板IPO“答題”壓力籠罩在投行人身上。
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截至9月20日,創業板注冊制中已披露首輪問詢回復的IPO企業共有76家(剔除“跳過問詢環節”及“僅披露落實函”的企業),項目組首輪回復平均用時長達42天,超過一個月。
相較來看,6月30日至9月20日期間,科創板新受理的44家企業中有9家IPO企業已披露首輪回復文件,答復平均用時34天。
創業板上述76家企業中,能在半個月披露回復的只有7家,分別為中辰電纜、深圳朗特智能控制、廣東佳奇科技教育、青島冠中生態、深圳奧雅設計、陜西紅星美羚乳業、譜尼測試集團,均為證監會平移過來的企業。其中,譜尼測試集團只用時10天。
截至9月20日,答復時間最久的是安徽英力電子科技,深交所7月17日發出首輪問詢,公司及中介機構在9月15日才披露回復,歷時達60天。
就在9月21~22日,該數據被刷新紀錄,各出現一單答復用時達到63天的案例,分別為民族證券保薦的江蘇網進科技、長江證券承銷保薦的深圳市崧盛電子。
投行埋頭苦干主要因為擔心“答題”超時。據了解,創業板審核周期為“3+3”,即深交所審核和證監會注冊的時間總計不超過3個月;發行人及其保薦人、證券服務機構回復深交所審核問詢的時間總計不超過3個月。
這意味著對于可能存在多輪問詢的企業而言,答復時間緊張。去年科創板就有企業因回復時間超時而終止IPO。比如視聯動力,在經過四輪問詢后,公司無法在3個月的規定時間內完成回復,最終撤回科創板IPO申請。
對于創業板IPO項目答復用時較長的原因,多名投行人士表示,監管層提問較細,一直與監管溝通、磨合,持續補充披露內容。
一家小型券商的項目組人士表示,“問詢回復在成功提交系統之前,審核員要先看。如果沒問題,審核員在系統上點通過,才會披露出來,之后才算監管層的審核時間。如果沒點通過,是一直算我們回復的時間。”
據了解,深交所發行上市審核機構收到發行人回復后10個工作日內進一步提出審核問詢。也就是說,若項目組回復文件沒有成功提交系統,10個工作日的審核期限不會開始算起。
華南一家券商投行的項目組人士也表示主要因為持續與審核員溝通,按照監管要求補充披露。“我們第一輪反饋就已經花了接近50天時間。”
北京另一名創業板IPO項目組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分析,“監管也是抓緊時間把重要問題提到前面來問。從過往經驗看,監管和項目組在第一輪問詢回復上花的時間都比較長。但我們也注意到,監管層確實比以前問得更細了,我們現在工作量比較大。”
如今,創業板IPO中止潮出現。截至9月22日,共有116家企業變更審核狀態為“中止”,其中多家公司因為需要更新財務資料,即補中報數據。
有中介機構人士稱,事實上部分IPO企業通過“補中報”以拖延回復時間。前述北京一創業板項目組人士表示,這一招在去年科創板審核時也出現過,“就是為了爭取更多的回復時間。”
首輪問詢平均28天
關注的問題重點明確
此前坊間有消息稱,監管層對新申報的企業暫停審核,但根據證券時報記者梳理,新申報IPO企業的審核仍在有序進行。截至9月20日,已有182家新申報的創業板IPO企業獲得首輪問詢。
根據證券時報記者對這182家企業進行分析,從受理到首輪問詢,監管層平均需要28天。與科創板情況接近,6月30日至今科創板新受理的44家企業中有33家IPO獲得首輪問詢,監管層平均用時25天。
其中,創業板有5家新申報的IPO企業首輪問詢用時超過30天。IPO企業成都趣睡科技為極端案例,公司在7月7日獲得受理,在9月16日才獲得深交所第一輪問詢,長達71天。次日(17日),該公司隨即主動中止,稱補中報。
此外,江蘇通靈電器與孩子王兒童用品兩家創業板新申報的IPO企業,監管層的首輪問詢也用了40余天時間。
此前市場關心新申報的IPO企業會被監管層關注哪些問題,上周終于迎來答案。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首批亮出問詢問題的共有12家企業,集中在9月15~20日期間答復。這批新申報的企業,答復用時普遍在40天以上。
從問題數量來看,平均每家被問29.5個問題,其中華泰聯合保薦的中聯云港數據科技被問數量稍多,共有39個。
綜合來看,毛利率、供應商、銷售費用、營業收入、研發及核心技術、員工持股平臺、歷史沿革等是監管重點關注的問題方向。
16:24 | 鼎際得舉辦POE產品發布會 剖析項目... |
16:07 | 上交所召開商業航天產業座談會 支... |
16:06 |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嘉... |
14:49 | 均普智能2024年扭虧為盈 在手訂單... |
14:48 | 金田股份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