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主要指數全線回落,大、小票幾乎均遭賣出。分析人士表示,從兩融余額結構來看,多空膠著之下,融資和融券規模均保持在一定規模。從這一角度來看,上周回調其實并不突然。
不過,截至3月15日,兩融余額報10089.45億元,延續自階段低點的穩中略升態勢。從盤面及兩融運行來看,雖然指數有所下探,但場外資金入場步伐卻并未止步。從這一角度來看,由于獲利兌現等因素,存量博弈格局下雖然波動難免,但中期走勢已逐漸向好。
兩融穩中略升
近期,在盤面整體分化的同時,兩融余額呈企穩回升態勢。截至3月15日,兩融余額報10089.45億元,較上周一時上升34.17億元。
從近期交易來看,盤面再度由分化轉向一致。此前對于大小盤風格切換的爭論最終以大小票的全面回落而收場。中信證券(港股18.46-0.32%)就曾指出,小盤股上漲更多受短期因素影響,而從估值比較和市場環境來看,整體風格切換難現。
上周后幾個交易日兩市全線回落,正是短期市場風格演繹后,大小票對于投資者吸引力已回到同一起跑線上的信號,主線再度模糊。在此背景下,自前期低點回升的兩融余額近期起伏不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前創業板率先進攻帶動起了部分人氣,其實脫離階段低點再度攀至萬億元上方的兩融余額,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杠桿資金對于后市已轉向期待。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前萬億元附近徘徊的兩融余額相較此前高點時仍有不小距離,這也顯示出資金的信心仍未好轉。
從兩融余額結構來看,上周以來,在融資余額穩中略升的同時,融券余額始終維持在50億元以上的水平。截至3月15日,融券余額報52.37億元,較上周一時略有一定增加。這表明隨著盤面的分化,資金對于后市的分歧有所加大,多空雙方反映在融資和融券方面均維持著較高水平。通過觀察資金表現,不難發現當下多空雙方博弈的激烈程度。而從這一角度來看,類似上周后幾個交易日的回調其實并不突然。
中金公司(港股16.80+0.00%)指出,盡管近期市場對增長判斷偏悲觀、情緒偏謹慎,但在A股多數個股已經持續調整近三年的背景下,今年市場走勢將大概率維持積極。綜合來看,該機構認為隨著節后開工數據的進一步披露,市場對增長的過度擔憂將逐步消散??紤]到資本開支周期仍在深化、地產庫存較低、消費及出口有韌性等積極因素,中國增長趨勢依然穩??;A股多數股票此前已經下跌較長時間,整體估值不貴,無論成長股還是藍籌股,都已具備較好的選股基礎。
中期行情并未終結
雖然近期兩融余額整體呈現回升態勢,不過,回升力度卻并不大。分析人士指出,波幅收窄的原因主要還是由于增量資金入場意愿依然不足。從其加倉趨勢來看,由于近兩周中小創盤中表現強勢,TMT相關板塊獲得融資加倉,呈現出近期杠桿資金明顯的“順勢而為”特征。
數據顯示,上周一至上周四,29個中信一級行業中,共有24個行業板塊獲得融資凈買入。相較于上周主力資金連續凈流出的情況,這一數據反映出場外杠桿資金當下相對較強的參與意愿。截至2018年3月15日,融資余額中非銀行金融、銀行、電子元器件、房地產、醫藥等行業融資余額居前。若以融資余額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來看,綜合、計算機、有色金屬、通信、國防軍工是目前杠桿做多資金占比較高的行業,杠桿資金占比均在3.29%以上。個券方面,中國平安(行情70.51+0.03%,診股)(港股89.65+0.79%)、興業銀行、京東方A、民生銀行(港股8.01-0.87%)、中信證券等融資余額居前。以融資余額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來看,全柴動力(行情6.38+1.43%,診股)、華平股份(行情8.08+3.32%,診股)、數碼科技(行情3.82+0.00%,診股)三只個券的杠桿做多資金占比較高,杠桿資金的占比均在20%以上。上周以來,融資凈買入額居前的板塊中,有色金屬、電子元器件、計算機三個板塊的融資凈買入金額分列前三。
從行業和個券來看,當前兩融資金與漲跌幅之間的關系并不顯著,說明在兩融資金回升的同時市場仍在猶豫,杠桿資金并沒有對行情形成推動,主力資金在當前行情演繹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分析人士表示,從以往經驗來看,兩融余額被視作盤面先行指標之一而備受矚目。不過,從近期情況來看,隨著杠桿資金波動區間的收窄,其領先性不如此前顯著,但也仍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場的風險偏好。從短期來看,由于獲利兌現等因素,波動難免;不過,兩融余額特別是融資余額穩步回升的信號,其實已反映出場外資金看好中長期走勢。
針對后市,國開證券表示,一方面,無風險利率自1月中旬出現的階段性下行,緩解了成長股殺估值的壓力。不過,下行空間有限,年內仍有上行壓力,有鑒于此,成長股的估值提升空間依然有限,未來仍需等待業績增長與估值回歸獲得平衡后,通過業績的進一步增長來推升股價。另一方面,資金短期轉為抄底成長股模式,而金融藍籌則表現為橫向震蕩,市場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一是投資者對未來預期分歧加大,二是資金流入明顯減緩,三是前期主線邏輯被重新審視。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市場對于藍籌股的表現趨于謹慎,而本次以成長股為首的結構性反彈持續時間以及力度都強于前幾次。從技術上看,創業板綜指在年線和半年線附近受到壓力,但近期市場邏輯仍然會對成長股構成支撐,反彈并不會輕易結束。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