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麗
長達十年的扎實積累,在經濟周期關鍵時段的發聲,讓郭磊在2017年一戰成名,市場的關注隨之如潮水般向他涌來,來自買方各路高手的交流明顯增多,他也第一次感受到市場的正反饋。
但多年來他的研究習慣并未改變。如果沒有新鮮的、具備增量信息的研究成果,就沒有信心路演,從業12年,郭磊的這一心理“負擔”絲毫未減。每當研究不出新東西,他會讓自己停下來,不去路演,閉門琢磨,調整研究思路。他認為,在沒有新研究的背景下與客戶的交流是社交屬性,是一種零和游戲。
他排斥“工業化”流程之下的研報生產模式,堅持精細化“手工制作”,每月的PMI數據、經濟數據、通脹和貿易等數據點評報告,都要親手完成,以保持研究的“手感”,為此,他每天花大量時間對著電腦。
“賣方是一個時代的ETF。”郭磊稱,賣方研究本質上是在給一個時代的資產做定價建議,對于這個過程,要如履薄冰,要有專業精神,有使命感。
近日,郭磊分享了他對于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動力、新興產業、國際供應鏈、越南經濟等諸多問題的觀點與看法。他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高速增長40年,一些驅動因素可能在慢慢減速,但同時儲蓄率、工程師紅利、市場化等因素能夠支撐經濟中長期增長。
十年蟄伏,一鳴驚人
宏觀研究自上而下,覆蓋面廣,指導全局,對一級和二級市場的投資人來說都不可忽視。尤其在中國,政策對市場的影響較大,往往需要宏觀分析師幫大家分析局勢,辨別方向。宏觀研究也是賣方研究領域最復雜的板塊,一個宏觀分析師的成長路徑比行業分析師要長得多。
正因如此,每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宏觀研究爭奪尤為激烈,結果也最受矚目。過去19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榜單上,宏觀研究江湖高手眾多,大師迭現。
2017年,廣發證券的郭磊奪得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宏觀第一,這個名字對于大眾稍顯陌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回顧當年,郭磊團隊的研究產量豐富且扎實。
至2021年,郭磊已經連續5年奪得新財富宏觀研究第一名。郭磊認為,這背后并沒有什么竅門,無非是不斷思考,寫出有新鮮感、能帶來啟發的研報,為投研體系貢獻增量。
郭磊講宏觀方法論,一般來說,第一部分內容是永遠不變的“經驗規律性重于邏輯”。這句話代表了他對宏觀分析方法論哲學的理解:“邏輯是正反都是容易自洽的,而且邏輯即使正確也未必重要,我們往往在事前很難辨別哪一條邏輯是決定事件演進的關鍵力量;相對來說,經驗規律的指引性更強,因為它代表著一種大概率。”
郭磊自認做宏觀研究相對比較“數據派”,他主張在框架假設之后,像做實驗一樣去挖掘數據,從紛繁蕪雜的數據線索中捕捉經驗規律性,捕捉它對于投資的啟發意義。
宏觀經濟政策要有新抓手
2021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中國的經濟特征概括為三重壓力,2022年的政策也在穩增長方面發力。
談及后疫情時代的中國宏觀經濟,郭磊表示,看海外經濟,美國的制造業周期已經觸頂回落,需求的逐步放緩會通過其進口需求映射到出口上,所以,出口沒有辦法繼續加速。擴內需的必要性凸顯。
“在常態化防控背景下,經濟存在一定的環比修復空間。”郭磊表示,但在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消費和服務業部門存在一定程度的天花板效應。因為在這個階段,居民生活半徑縮短,社交距離上升,而且有一些消費形態可能會消失,或者至少在量上受損。可以觀察到,過去的幾個季度里面,消費的增速跟2020年之前有明顯的差距,這就帶來總需求的缺口。
郭磊認為,后疫情時代,針對總需求缺口的穩增長是必須的。從增長結構來看,消費環境要逐步修復,消費是內需的基礎;除此之外,可以用固定資產投資去適度填補消費缺口。實際上,今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已經體現了這樣的思路,比如留抵退稅,是為了帶動制造業投資;財政前置,是為了帶動基建和新基建投資;因城施策,是為了帶動地產投資。在消費恢復正常之前,固定資產投資要保持擴張來彌補總需求。
投資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
中國經濟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從2035年遠景目標“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倒推,未來15年,中國經濟年均復合增長率要在4.7%左右。考慮到長周期經濟增速逐步下臺階,第一個五年增長5.3%、第二個五年增長4.8%、第三個五年增長4.2%算是中性假設。
郭磊認為,從這樣一個目標倒推,固定資產投資同樣存在下限。比如GDP要達到5%以上的目標,固定資產投資就不能低于5%,否則按消費、投資、凈出口計算,整個數據就打不平。倒推一下,制造業投資增速可能需要在6%~7%,基建也不能低于5%~6%,地產不宜低于零增長。
實際上,整個“十四五”期間,甚至未來十年都會存在投資率如何“打平”的問題。
打平的過程涉及到基建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地產的新發展模式,以及制造業的產業基礎高級化,并最終決定中長期中國經濟的增長中樞。
郭磊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可能一些驅動因素在慢慢減速,但同時還有一些因素能夠支撐經濟中長期偏高速增長。
第一,中國的儲蓄率明顯偏高。從經濟學的邏輯上看,儲蓄率可以帶動投資率,投資率帶動趨勢增長率。
第二,工程師紅利,這包含過去30年我們在教育、科研、應用端研發上的積累。它們所對應的創新動力是未來5~10年中國經濟非常重要的動能。
第三,中國經濟目前依然有比較明顯的市場化空間。如果未來進一步推動市場化,推動統一大市場,邏輯上可以帶動全要素回報率的進一步提升,這是從中長期能夠支撐中國經濟偏高增長的另一要素。
依賴人口商業模式面臨挑戰
2020年之后全球的出生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從最近兩年的數據來看,國內新增人口也面臨斷崖式下滑。
郭磊認為,除了疫情影響產檢和生育條件變化,致部分年輕人推遲生育計劃外,影響人口的還有兩種力量。第一是工業化/生育率悖論,從經驗數據看,幾乎所有的工業化國家到一定程度,都會面臨著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下行。第二是自身的人口周期,中國在1990年之后度過了人口生育高峰,帶來育齡人群在2017年之后的下行。
人口作為影響經濟的主變量之一,會從需求端和供給端產生深刻影響。郭磊認為,對企業來說,所有簡單依賴于人口數量的商業模式,未來可能都會面臨挑戰。
“我們更多還是要從解決方案上去著手。”郭磊表示,首先,自動化、機器人、人工智能更廣泛地使用,在供給端減少人口壓力的影響。其次,人口數量減少,但是教育、研發、產業升級帶來的紅利正處在釋放期,所以,企業可以更多地去利用這種“工程師紅利”,取代簡單的人口要素。
新興產業定價要保持理性
近幾年,新經濟、新產業、戰略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等一系列詞匯高頻出現,其中,新經濟范疇最寬,它包括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而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基于“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兩重考量作出的政策界定,進一步疊加了產業政策方向,更為聚焦。
就新興產業未來的發展,郭磊指出,各個行業的起點不同,但多數均處于“存量尚有差距,但增量優勢明顯”的競爭位置。在政策紅利之下,新興產業的特點之一就是復合增速超越整體。粗略估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增速至少要達到GDP增速的2倍;考慮到新產業的特點,其初始階段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會更高。
“新興產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超出傳統投入產出表的、廣泛的上下游帶動性,它一般都會涵蓋原材料、高端裝備、傳統制造、消費端應用、公共服務等環節。這一點對傳統宏觀研究范式確實有明顯沖擊,宏觀研究員也需要不斷學習才能跟得上。”郭磊表示。
“新興產業在定價上也有很多新特征。”郭磊分析,一是長周期因素,比如未來產業空間的折現決定定價空間,它會導致市場在定價中有拉長久期的傾向,也就是我們說的“賽道化”;二是分母因素,比如對流動性和風險偏好的敏感度決定資產彈性,由于一些科技類行業具有全球定價的可比性,所以,其對于全球流動性相對更敏感。這些也是改變研究傳統范式的。
郭磊強調,宏觀策略分析師有責任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對其宏觀定價特征更深刻的理解,和行業分析師自下而上的研究形成有效互補。在定價上要保持理性,尊重變化、敬畏規律。
越南崛起影響幾何?
在后疫情時代,越南因經濟持續增長、外資紛紛涌入、出口率創新高等,一再被提及。當大家驚訝于越南出口額超過深圳、李嘉誠轉投越南時,也會開始擔憂越南是否會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2018年時,郭磊曾經做過一個研究,他認為當時全球制造業有兩塊重要的“阿爾法”,其中一塊是中國工程師紅利帶動的中高端產業的崛起;另外一塊就是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地區,低成本替代所形成的中低端制造的崛起。所以無論是中國還是東南亞,都是全球制造業最具競爭優勢的部分。
越南過去十幾年發展比較快,但是目前在郭磊看來,越南和中國制造業并不是完全競爭的關系。“舉個例子,今年6月,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增速非常高,接近30%。以中國全產業鏈的特征,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的制造業要發展,比如東南亞的制造業要發展,很難逃開對中國上游產業供應鏈的依賴,所以兩者之間是共同發展的關系。未來各有各的優勢,中國的優勢應該還在于中高端,就是在工程師紅利上,而相對來說,低成本部分,東南亞會形成越來越強的競爭力。”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