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金融創新實驗室)
2018年6月
引言:深圳證券交易所定期發布市場績效報告,主要目的是為監管機構的制度建設和投資者的投資活動提供持續和量化的數量依據,推動證券交易所朝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穩定和良好的市場績效指標既反映了報告期內市場有序運行,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交易所在市場制度建設、交易機制優化和交易系統改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本文以2017年深交所全部上市股票為計算樣本,計算所需的逐筆數據來自深交所中心數據庫存儲的所有股票全部訂單的委托、成交數據和行情數據。在分類分析和闡述時,除分析深市主板、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三個板塊股票的績效特征外,還討論了深證成指成份股、機構重倉股、ST股和深市B股等典型股票群體,以及不同公司規模、機構持股比例和股價水平股票的流動性特征。按照公司規模、機構持股比例和股價對股票進行分類比較時,標準如下:(1)公司規模分類是根據年末股票流通市值按30%、40%和30%的比例分為三組;(2)根據2017年機構持股比例值按30%、40%和30%的比例分為三組:低機構持股比例組、中機構持股比例組和高機構持股比例組;(3)以2017年年末股價為標準,將深市A股股票按30%、40%和30%的比例分成低價股、中價股和高價股三組。
在此基礎上,本文分析2017年深圳股票市場的流動性、波動性、市場效率、股價同步性、訂單執行質量和執行效率等特征,總結市場運行狀況及變化趨勢,并探討潛在的市場運行風險。
一、市場運行概況
2017年深證成指上漲8.48%,中小板指上漲16.73%,創業板指下跌10.67%。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達2089家,比2016年增加219家,總市值達23.58萬億元,比2016年增加5.69%。深市平均市盈率為36.21倍,比2016年下降了12.13%,其中創業板估值下降最為明顯,平均市盈率為38.76倍,降幅達30%,中小板平均市盈率為39.07倍,上漲18%。
2017年深圳股票市場運行呈現三大特征:
一是市場交易量有所下降,成交低迷股票以小盤股居多。2017年深市A股總成交量比2016年下降了11.9%,部分小盤股成交十分低迷。自2017年9月份開始,低成交的個股數量連創年內新高,尤其是到2017年12月份,成交低迷的股票數量明顯上升。2017年12月12日開始,500多只股票的5日累計成交金額小于1億元,說明有四分之一的深市個股日均成交金額不超過2000萬元。
二是深市整體波動和指數交易活躍度均明顯下降。從振幅和年換手率來看,深證成指、深證綜指、深證B指、中小板指和創業板指的年振幅分別為23.54%、17.14%、16.74%、36.25%和21.47%,較2016年分別下降了17.33%、25.28%、12.06%、5.19%和25.74%,年換手率分別為317.83%、369.28%、60.53%、319.91%和382.41%,較2016年分別下降91.72%、142.62%、10.82%、75.81%和195.04%。特別地,個股年換手率中位數為563.69%,遠低于2016年中位數874.46%,其中498只股票的年換手率超過1000%,遠低于2016年的735只。
三是深市A股走勢“二八分化”。深市A股全體漲跌幅的中位數為-21.85%,這與深證成指和中小板指數的上漲形成了鮮明對比。總市值1000億元以上的股票普遍上漲,漲幅中位數為42.39%,而小市值股票大部分虧損,尤其是總市值50億元以下的股票普遍虧損,虧損中位數達到-35.42%。整體來看,2017年市場走勢表現為“二八分化”,深市A股漲跌幅數量分布顯示,價格上漲的股票占深市A股總數的21.02%,下跌個股占比為78.98%,其中,64.10%的個股跌幅在10%至50%之間,5.28%的個股跌幅超過50%。
二、市場績效分析
雖然交易活躍度有所下降,2017年深圳股票市場整體績效仍保持較高水平:市場整體流動性保持穩定,波動性大幅下降,定價效率有所提升,訂單執行質量和效率處于較高水平,運行穩定性持續增強。
(一)流動性
流動性是度量市場績效的主要指標,一般是指市場完成交易且不造成價格大幅變化的能力,可以通過沖擊成本指數、寬度、深度等指標衡量。
1.沖擊成本指數
沖擊成本指數衡量一定金額的交易對市場價格造成的沖擊程度,可以直觀體現流動性狀況,沖擊成本指數越低,流動性越好。本文分析了小額交易和大額交易兩類沖擊成本指數,如不做特別說明,文中提及的沖擊成本指數均指小額交易沖擊成本指數。
(1)2017年深市A股沖擊成本略有下降,為近十年較低水平
2017年,深市A股的沖擊成本指數為11.1個基點,較2016年略有下降,表明深市流動性有所上升。從各板塊來看,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的沖擊成本指數依次遞增,分別為10個基點、10.6個基點、12.3個基點。其中,主板沖擊成本指數較2016年(10.5個基點)下降4%,中小板沖擊成本指數較2016年(13.2個基點)下降20%,創業板沖擊成本指數較2016年(13.9個基點)下降12%。從典型股票群體來看,深成指成份股沖擊成本指數與2016年(7.9個基點)基本持平,機構重倉股沖擊成本指數較2016年下降25%,ST股沖擊成本指數較2016年(18.7個基點)下降10%。
從歷史數據看,過去十年(2008至2017年)深市沖擊成本水平隨市場行情變化,市場運行格局對流動性有直接的影響。過去十年深市A股的沖擊成本指數分別為34、14、12、16、20、18、14、13、13和11個基點,呈下降趨勢,表明深市A股流動性不斷改善。從大額交易沖擊成本的歷史數據來看,2017年104個基點的大額交易沖擊成本高于2016年的86個基點,但仍處于2003年以來的較低水平。
(2)深市流動性在年中和年末顯著下降,其中創業板最為明顯
2017年深市A股月均沖擊成本顯示,各板塊的流動性在年中和年末出現較為顯著的下降,在2017年5月份和12月份達到相對高點。整體來看,2017年深市流動性最好(沖擊成本指數最小)的月份是3月份,沖擊成本指數為7.9個基點,而流動性最差的月份是5月份和12月份,沖擊成本指數分別高達12.4和12.7個基點。其中,創業板各個月份的沖擊成本都遠大于其他兩個板塊,而中小板和主板整體差異不大。2017年三個板塊流動性下降主要集中于3月份至5月份、9月份至12月份兩個區間(見以下附圖):3月份至5月份期間,創業板、中小板、主板沖擊成本的增幅分別為67%(創業板從8.1上升至13.5個基點)、57%(中小板從7.7上升至12.0個基點)、44%(主板從7.9上升至11.4個基點);9月份至12月份期間,創業板、中小板、主板沖擊成本的增幅分別為46%(創業板從9.6上升至14.1個基點)、39%(中小板從8.7上升至12.1個基點)、36%(主板從8.6上升至11.7個基點)。三個板塊流動性下降時,創業板的沖擊成本增幅最高,流動性下降的情況最為嚴重。
(3)沖擊成本隨公司規模增大或機構持股比例上升而減小,典型股票群體中ST股和深市B股流動性較差
2017年深市股票沖擊成本指數與公司規模和機構持股比例存在相關性:公司規模越大,沖擊成本指數越小,流動性越好,大、中、小規模公司沖擊成本指數分別為8.6個基點、10.9個基點、16.6個基點,大、中、小規模公司大額交易沖擊成本指數分別為59.1個基點、104個基點、163.2個基點;機構持股比例越高,流動性較好:機構持股比例高、中、低股票的沖擊成本指數分別為10.5個基點、11.5個基點、13.9個基點,機構持股比例高、中、低股票的大額交易沖擊成本指數分別為90.3個基點、107.3個基點、127.6個基點。
從典型股票群體來看,深成指成份股的流動性最好,沖擊成本指數為7.8個基點,大額交易沖擊成本指數為50.8個基點;機構重倉股的流動性次之,沖擊成本指數為10.5個基點,大額交易沖擊成本指數為90.3個基點;ST股的流動性較差,沖擊成本指數為16.8個基點,大額交易沖擊成本指數為108.1個基點;深市B股最差,沖擊成本指數為49.8個基點,大額交易沖擊成本指數高達296.6個基點。
2.寬度
寬度是買賣報價之間的差距,寬度值越小,流動性越好。其中,相對買賣價差是指當前市場上最優賣價和最優買價之間的差額,衡量潛在的訂單執行成本,買賣價差越大,潛在的訂單執行成本越高;相對有效價差是指訂單實際成交的平均價格和訂單達到時最優報價中點之間的差額,衡量訂單的實際執行成本,有效價差越大,訂單的實際執行成本越高。
(1)2017年深市A股寬度與往年持平,近十年呈下降趨勢
2017年深市A股相對買賣價差為12.3個基點,相對有效價差為28.4個基點。從各板塊來看,深市主板相對買賣價差和相對有效價差分別為13.4個基點和28.2個基點;中小板相對買賣價差和相對有效價差分別為11.9個基點和27.7個基點;創業板相對買賣價差和相對有效價差分別為12.2個基點和29.3個基點。從典型股票群體來看,深成指成份股寬度最小,相對買賣價差和相對有效價差分別為10.9個基點和24.7個基點。
2017年深市A股寬度較2016年無明顯變化,相對買賣價差和相對有效價差基本持平(見以下附圖)。從各板塊來看,主板的相對買賣價差稍小于2016年(13.5個基點),其相對有效價差較2016年(29.8個基點)下降5%;中小板和創業板的相對買賣價差和相對有效價差都比2016年小幅增大:其中,中小板相對買賣價差和相對有效價差較2016年(相對買賣價差為11.3個基點、相對有效價差為26.9個基點)分別上升6%和3%;創業板較2016年(相對買賣價差為11.6個基點、相對有效價差為27個基點)分別上升5%和8%。
過去十年(2008至2017年),深市A股寬度指標呈現下降趨勢,總體向好(見以上附圖)。其中,相對買賣價差過去十年分別為29、16、14、18、21、18、15、14、12、12個基點;相對有效價差過去十年分別為57、58、51、50、39、34、30、37、28和28個基點。
(2)寬度一定程度上隨公司規模、機構持股比例及股價上升而減小
2017年深市股票寬度與公司規模、機構持股比例和股價水平存在相關性:公司規模越大,寬度越小,大、中、小規模公司相對買賣價差分別為11.5個基點、13.2個基點、14.5個基點,相對有效價差25.8個基點、28.8個基點、32.7個基點;機構持股比例越高,寬度(以相對有效價差衡量)越小,流動性越好,機構持股高、中、低股票的相對有效價差分別為27.1個基點、29.2個基點、30.8個基點,相對買賣價差分別為12.7個基點、13.4個基點、13個基點;股票價格越高,寬度(以相對買賣價差衡量)越小,高、中、低價股票相對買賣價差分別為11.1個基點、11.4個基點、17.3個基點,相對有效價差分別為28.5個基點、27.3個基點、31.8個基點。
3.深度
深度是市場對買賣訂單的即時吸收能力,以即時最優五檔披露報價上訂單累計金額衡量,深度值越大,流動性越好。
(1)2017年深度較2016年略有下降,但近十年呈上升趨勢
2017年,深市A股的深度為170萬元。從各板塊來看,深市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累計披露報價深度依次遞減,分別為321.3萬元、150.8萬元和95.9萬元,表明深市主板深度優于中小板,而中小板優于創業板。從典型股票群體來看,深成指成份股深度最大,為346.5萬元;機構重倉股深度次之,為215.6萬元;ST股深度較小,為196.9萬元;深市B股深度最小,為57.1萬元。
2017年深市A股深度較2016年略有下降。從各板塊來看,深市主板和中小板較2016年(深市主板為307.6萬元、中小板為145.6萬元)分別增加4%,而創業板較2016年(102.5萬元)下降6%。過去十年(2008年至2017年),深市A股深度指標總體呈上升趨勢,累計披露報價深度分別為95、144、117、97、91、106、145、173、173和170萬元。
(2)深度隨公司規模增大或機構持股比例上升增大,隨股價上升減小
2017年深市股票深度與公司規模、機構持股比例和股價水平存在相關性:公司規模越大,深度越大,大、中、小規模公司深度分別為303.2萬元、145.3萬元、61.1萬元;機構持股比例越高,深度越大,機構持股高、中、低股票深度分別為215.6萬元、169.8萬元、115.9萬元;深度與股價水平呈負相關關系,高、中、低價股票深度分別為76.6萬元、128.6萬元、309.9萬元。
4.流動性風險不對稱情況
一般而言,流動性風險越高,在發生流動性缺失的小概率事件時,股票流動性就越差。流動性風險狀況用流動性風險值指標來衡量,該風險指標指的是股票的流動性若恰好跌至全年最低1%的區間時,此時的流動性指數有多大。而流動性指數則度量了價格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以1%計)所需要的交易金額,該數值越小,流動性就越差。所以,流動性風險值指標越小,流動性風險就越大。
整體而言,2017年深市上漲的流動性風險小于下跌的流動性風險,但分板塊流動性風險存在不對稱性。深市A股上漲和下跌1%的流動性風險值分別為73萬元和67萬元,上漲和下跌10%的流動性風險值分別為423萬元和307萬元。換言之,無論幅度多大,深市A股上漲的流動性風險均小于下跌的流動性風險。
分板塊來看,流動性風險情況有所不同。中小板上漲的流動性風險均小于下跌的流動性風險,與深市A股一致,其中上漲和下跌1%的流動性風險值分別為112萬元和60萬元,上漲和下跌10%的流動性風險值分別為452萬元和291萬元。但是,隨上漲和下跌幅度不同,深市主板和創業板存在流動性風險不對稱情況:深市主板上漲1%的流動性風險值小于下跌1%的流動性風險值,分別為70萬元和97萬元,但上漲10%的流動性風險值大于下跌10%的流動性風險值,分別為602萬元和436萬元;創業板亦是如此,上漲和下跌1%的流動性風險值分別為26萬元和57萬元,而上漲和下跌10%的流動性風險值分別為268萬元和241萬元。
(二)波動性
1.2017年波動性大幅下降,近三年呈顯著下降趨勢
2017年深市A股的收益波動率和分時波動率分別為39個基點和40個基點。從各板塊來看,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波動性依次遞增,主板的收益波動率和分時波動率分別為33個基點和38個基點,中小板的收益波動率和分時波動率分別為37個基點和39個基點,創業板的收益波動率和分時波動率分別為43個基點和43個基點。從典型股票群體來看,ST股的波動性最高,收益波動率和分時波動率分別為44個基點和39個基點;而深市B股的波動性最低,收益波動率和分時波動率分別為31個基點和17個基點。
2017年深市A股波動性大幅下降,收益波動率和分時波動率分別較2016年下降26%和22%。從各板塊來看,深市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波動性均較2016年有所下降:主板的收益波動率和分時波動率分別下降27%和24%,中小板的收益波動率和分時波動率分別下降28%和23%,創業板的收益波動率和分時波動率分別下降25%和20%。
2007年至2014年,深市A股波動性處于下降趨勢,各年度收益波動率依次為88、75、67、56、45、43、45、44個基點,市場運行穩定性逐步增強。而2015年由于股市異動,股市波動性大幅上升,隨著市場回歸平靜,2016年的波動性回歸正常水平,2017年繼續下降至近十年最低水平。相對2016年而言,2017年深市A股的波動性大幅下降,收益波動率由52個基點降為39個基點,降幅達26%;分時波動率由51個基點降為40個基點,降幅為22%。
2.深市A股波動性在年中和年末顯著下降
2017年深市A股月均波動率如以下附圖所示。整體來看,深市A股市場波動性最小的月份是2月份和3月份,月均波動率維持在0.23,而波動性最大的月份是5月份,月均波動率高達0.31。從各板塊來看(見以下附圖),2017年各月,創業板的波動性都大于其他兩個板塊,而中小板和主板的沖擊成本整體差異不大。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波動性的變化方向整體保持一致,從2017年3月份至5月份、9月份至11月份這兩個時間區間,三個板塊波動性逐漸上升,在2017年5月份和11月份各板塊波動率分別達到區間最高點。
3.波動性隨公司規模增大或機構持股比例上升而減小,隨股價上升而增大
2017年深市A股波動性與公司規模、機構持股比例和股價水平存在相關性:公司規模越大,波動率越小,大、中、小規模公司收益波動率分別為34個基點、35個基點、47個基點;機構持股比例越高,波動率越小,機構持股高、中、低股票收益波動率分別為33個基點、36個基點、46個基點;股價越高,波動性越大,高、中、低價股票收益波動率分別為48個基點、36個基點、32個基點。
(三)定價效率
市場定價效率越高,證券價格越能夠及時、充分、準確的反映所有相關信息,本文以市場效率系數和股價同步性衡量定價效率。
1.市場效率系數
市場效率系數,即股票長期收益率方差與短期收益率方差之比(經時間長度調整),等于1時,價格運動是隨機游走,市場完全有效;偏離1越遠,定價效率越低。
(1)2017年市場效率系數處于較高水平,與近五年均值持平
2017年深市A股的市場效率系數為0.93,市場效率較高。各板塊的市場效率相差無幾,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市場效率系數分別為0.92、0.93、0.95,均處于較高水平。深成指成份股、機構重倉股和ST股的市場效率系數分別為0.94、0.92和0.94。從歷史數據看,2017年深市A股市場效率系數與近五年均值持平,2013年至2017年市場效率系數分別為0.93、0.94、0.93、0.96和0.93。總體而言,深市市場效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
(2)市場效率系數隨機構持股比例增高而降低,隨股價上升而升高
2017年深市市場效率系數與機構持股比例和股價水平存在相關性:機構持股比例越高,市場效率系數越低,機構持股高、中、低股票市場效率系數分別為0.92、0.93、0.95;股票價格越高,市場效率越高,高、中、低價股票市場效率系數分別為0.97、0.93、0.90。
2.股價同步性
股價同步性(StockPriceSynchronicity)
是指單只股票價格變動與市場平均變動之間的關聯性,即所謂的股價“同漲同跌”現象。
(1)2017年深市各板塊同步性均有下降,整體水平為近五年最低
2017年,深市股價同步性指標為0.20,低于2013至2016水平,尤其是2015和2016年,深市A股同漲同跌現象明顯,股價同步性指標分別達到0.34和0.44。從各板塊來看,主板、中小板、創業板股價同步性依次遞增,2017年主板、中小板、創業板股價同步性指標分別為0.17、0.19、0.29。近三年,深市主板和中小板的股價同步性較為接近,而創業板的股價同步性顯著高于其他兩個板塊,同漲同跌現象更為明顯。
(2)深市股價同步性在年初和年中處于高位,全年呈下降趨勢
從月份分布來看,2017年三個板塊的股價同步性上升主要集中于3月份至7月份,及10月份兩個時間段,尤其是創業板和中小板。其中,創業板股價同步性從2017年2月份的0.18上升至7月份的0.44,從9月份的0.10上升至10月份的0.29;中小板股價同步性從2月份的0.10上升至7月份的0.29,從9月份的0.09上升至10月份的0.21。除上述月份外,2017年2月份、8月份和9月份,三個板塊的股價同步性指標均大幅下降。
深市股價同步性在2017年內整體呈下降趨勢,股價同步性指標從2017年1月份的0.33下降至2017年12月份的0.17。從各板塊來看,主板股價同步性從1月份的0.28下降至12月份的0.08;中小板股價同步性從1月份的0.32下降至12月份的0.17;創業板股價同步性從1月份的0.41下降至12月份的0.28。
(四)訂單執行質量和執行效率
1.2017年訂單執行質量較高,與前三年水平接近
2014至2017年最優報價訂單執行比例分別為70%、63%和68%和72%;單一價格訂單執行比例分別為82%、77%、81%和83%。同時,從訂單成交統計情況看,2017年深市訂單執行質量處于較高水平:以股數計,60%的訂單被成交,29%的訂單被撤單,37%的成交訂單在提交后10秒內被成交;市價委托訂單使用比例為0.27%;機構投資者提交訂單比例約占21.53%,比往年明顯提高。
2.2017年訂單執行效率穩定,訂單執行時間與流動性有關
限價訂單的平均執行時間(訂單從到達至成交完成的時間間隔)為310秒,其中非市價化限價訂單和市價化限價訂單的平均執行時間分別為691秒和60秒。過去十年(2008至2017年)訂單執行時間總體保持穩定水平,其中限價訂單執行時間一直保持在260至360秒之間。在市場流動性較低的情況下,訂單執行時間將延長,原因在于交易清淡,市場深度相對較差,很多訂單進入市場后不能立即成交,2012年和2008年均存在類似情況。2017年股市流動性略減,相對于2016年限價訂單執行時間稍有上升(2016年為275秒)。
三、市場績效總結
2017年深市整體震蕩向上,深證成指上漲8.48%,市場總體運行平穩,成交量有所下降,波動明顯下降,個股走勢表現為“二八分化”。在此背景下,深圳股票市場運行績效總體情況如下:
一是深市流動性基本保持穩定,但存在一定結構性分化。2017年,深市A股沖擊成本指數為11.1個基點,略低于2016年,相對買賣價差和相對有效價差分別為12和28個基點,與2016年持平,而深度為170萬元,較2016年略有下降,流動性基本保持穩定。近十年來,深市流動性呈逐年向好趨勢,沖擊成本趨于下降,寬度趨于減小,深度趨于增加。深市各板塊流動性的變化趨勢存在差異。相較于2016年,2017年主板沖擊成本下降,寬度減小,深度增加,流動性有所提升;中小板沖擊成本下降,寬度小幅增大,深度增加,流動性也有所提升;創業板沖擊成本下降,但寬度增大,深度減少,流動性有所下降。
二是公司規模越大、機構持股比例越高、股價越低,股票流動性越好。從不同類別股票的情況來看,公司規模越大、機構持股比例越高、股價越低,股票沖擊成本越小,寬度越小、深度越大,流動性越好。各類典型股票群體中,深成指成份股和機構重倉股流動性較好,ST股和深市B股流動性較差,其中,深市B股流動性遠低于其他典型股票群體(沖擊成本是ST股的2.7倍,相對買賣價差和相對有效價差分別是ST股的2.3倍和1.6倍,而深度僅為ST股的不到30%)。
三是深市波動性顯著下降,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波動性依次遞增。2017年深市A股收益波動率和分時波動率分別為39個基點和40個基點,較2016年(52個基點和51個基點)分別下降26%和22%,為近十年最低水平,各板塊波動性均顯著下降。深市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的波動性依次遞增:深市主板的波動性最低(收益波動率和分時波動率分別為33個基點和38個基點),中小板次之(收益波動率和分時波動率分別為37個基點和39個基點),創業板最高(收益波動率和分時波動率均為43個基點)。
四是公司規模越大、機構持股比例越高、股價越低,股票波動性越小。從不同類別股票的情況來看,公司規模越大,機構持股比例越高、股價越低,股票波動率越小。各類典型股票群體中,深成指成份股和機構重倉股波動性較小,ST股波動性較大,值得注意的是,深市B股波動性遠小于其他典型股票群體,這可能與其投資者結構以及交易低迷有關。
五是深市定價效率有所提升,同漲同跌現象明顯緩解。2017年深市整體市場效率系數為0.93,接近隨機游走,與近五年均值持平,定價效率較高,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的市場效率系數分別為0.92、0.93、0.95,均處于較高水平。2015和2016年,伴隨著A股市場大幅波動,各板塊股票普遍同漲同跌,兩個年度深市股價同步性指標高達0.34和0.44。2017年,深市整體股價同步性指標為0.20,顯著低于2015和2016年水平,為五年來最低,同漲同跌現象明顯緩解,股價走勢反映上市公司特質信息能力大為提升。
六是深市訂單執行的質量和效率穩定處于較高水平。2014年至2017年深市最優報價訂單執行比例分別為70%、63%和68%和72%;單一價格訂單執行比例分別為82%、77%、81%和83%,訂單執行效率穩定處于較高水平。過去十年(2008年至2017年)訂單執行時間總體保持穩定水平,其中限價訂單執行時間一直保持在260秒至360秒之間。市場流動性較差時,訂單執行時間將延長,很多訂單進入市場后不能立即成交,2012年和2008年尤為明顯。2017年深市最優五檔披露報價訂單深度略有下降,因而,相較于2016年限價訂單執行時間稍有上升(2016年為275秒)。
(特別聲明與提示:本市場績效報告只是對深交所2017年度的市場流動性、波動性、市場效率和訂單執行效率等進行統計分析和總結歸納,并未對今后市場和個股走勢進行預測和研判,也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