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促進并購重組在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呢?
據記者了解,深交所將圍繞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和“全鏈條監管”兩條主線,激發市場內在活力、引導市場規范發展,積極應對市場形勢變化,促進并購重組更好地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市并購重組
交出靚麗成績單
先來看看,2018年深市并購重組交出的成績單。
2018年,深市公司并購重組共計2522單,交易金額累計達1.38萬億元,其中173家次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交易金額達5529億元,同比增長17%。101家公司完成重大資產重組,交易金額2307億元(不含配套融資)。
從特點來看,過去一年深市并購重組主要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一是產業整合成為并購重組主旋律。二是并購重組成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渠道。在經濟增速換擋、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深市42家重資產、強周期產業的傳統制造業上市公司借助并購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化解債務風險。三是技術創新成為企業發展新動力。2018年深市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43單已完成的重大資產重組涉及高端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醫藥、醫療健康、互聯網等領域,累計交易金額1241億元。四是平臺化整合成為國企改革新亮點。五是兼并收購成為民企騰飛新引擎。2018年,深市披露重大資產重組方案的公司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七成,且并購形式更加多樣。
以市場化改革
激發活力
深市并購重組市場的有序發展離不開制度的保障。
從推出“小額快速”審核機制、深化停復牌制度改革,到完善自律監管規則、優化事后審查機制,深交所2018年以來貼近市場一線,配合證監會推進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助推一系列重要制度落地。
從效果來看,“小額快速”審核機制推出后,截至2018年底過會的三單(東方中科、拓爾思、設研院)均來自中小板或創業板,從披露到實施完成不超過4個月,大幅提升市場效率,取得積極成效。
上市公司停復牌方面,2018年深市并購重組新增停牌公司數量同比降低33%,平均停牌時間同比縮短30%。2019年初,深市長期停牌公司數量僅6家,徹底扭轉了“長期停”“任意停”的不良風氣。
自律監管方面,深交所全面啟動交易所層面并購重組信息披露備忘錄、業務流程、公告要點等修訂完善工作,確保改革新政落地。
事后審查上,有六成重組方案在披露后3日內即召開重組討論會形成反饋意見,為上市公司開辟重組“快車道”。
一證券并購融資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18年以來,整個市場特別是并購重組市場,應該說更加市場化了,這其中并購制度的改革完善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從去年以來監管部門推出的政策來看,整體上來說都是推進市場良性發展,提高上市公司效率。
據記者了解,2019年,深交所將繼續推動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積極引導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市場內在活力。
全鏈條監管
促進高質量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并購活動是一把雙刃劍,需要避免盲目并購。
對此,深交所堅持監管與服務并重,既鼓勵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又嚴守監管底線不放松,打通“事前事中事后”監管鏈條,以監管促發展。
據了解,2018年,深交所共審查174家次重組披露文件,發出199封重組問詢函。199封重組問詢函的背后,是深交所事前嚴把停牌關,事中嚴把審查關,事后嚴把合規關。
具體來看,在“事前”上,2018年,深交所堅決制止“躲跌式停牌”,根除長期停牌“釘子戶”,對拖延復牌公司強制復牌,維護交易連續性和市場流動性,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在“事中”上,深交所一方面審慎把握重組上市標準,遏制監管套利,對13家次疑似規避重組上市的方案進行重點監管問詢,另一方面從源頭出發強化對“三高”交易、“忽悠式”重組、虛假交易、利益輸送等情形的監管,多次問詢、直擊要害,著重發揮重組問詢的警示和糾偏功能;在“事后”上,深交所重點關注實施完成后的整合效果,強化重組標的業績承諾履行監管,緊盯商譽減值風險,重點關注應減值而未減值、減值測試披露不充分、一次性減值“大洗澡”等情形,防范“黑天鵝”風險。
隨著深交所依法全面從嚴監管不斷向縱深推進,并購重組市場亂象得以遏制。2018年,深市上市公司并購重組評估增值率繼續回落,近七成交易方案的評估增值率在5倍以內;飛利信、光洋股份、銀江股份等公司重組交易對方拒不履行業績補償義務的背信失諾行為及時得到處分等。
除此以外,記者了解到,深交所將繼續打好“監管問詢+現場檢查”組合拳,對問詢后仍存重大疑點的并購重組方案,由合規檢查部聯合證監局啟動現場檢查,摸清方案底數、識別交易風險。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