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
充分發揮科創板的改革試驗田作用
一攬子對外開放的務實舉措將陸續推出
落實好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注冊制改革
科創板上市初期市場各方要重點關注五方面的新變化
本報記者 侯捷寧
歷經220天的籌備,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了!在第十一屆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中國證監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開板儀式。
圖片說明:2019年6月13日,在第十一屆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中國證監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開板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上海市市長應勇,共同為科創板開板。
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科創板開板儀式上表示,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是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基礎制度安排,是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科技與資本深度融合、引領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重大舉措。證監會將會同上海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牢牢把握科創定位,以強烈的改革精神推進關鍵制度創新,真正落實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證券發行注冊制,著力支持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做優做強、發展壯大。
同時,證監會將會同市場有關各方,堅持以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充分發揮科創板的改革試驗田作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以此帶動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易會滿指出,科創板作為新生事物,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成長過程中也難免會遇到一些挑戰。我們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方向不動搖,尊重市場規律,保持改革定力,努力把改革抓實抓細抓到位。也希望各個方面繼續給予大力支持,共同呵護好、建設好科創板,共同譜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篇章。
此外,易會滿在陸家嘴論壇上演講時再次強調,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是一個全新的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尤其是在科創板上市初期,各市場參與方特別是投資者要重點關注五個方面的新變化。
科創板是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易會滿表示,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是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主要承擔著兩項重要使命:一是支持有發展潛力、市場認可度高的科創企業發展壯大。通過改革增強資本市場對科創企業的包容性,允許未盈利企業、同股不同權企業、紅籌企業發行上市,進一步暢通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循環機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引領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型。二是發揮改革試驗田的作用。從中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出發,借鑒成熟市場經驗,在發行上市、保薦承銷、市場化定價、交易、退市等方面進行制度改革的先試先行,并及時總結評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他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重點圍繞劉鶴副總理關于科創板建設需要把握好的四個關鍵點,尤其是落實好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注冊制改革,以及完善法制、加大違法成本和監管執法力度的兩方面工作要求,下大功夫、下苦功夫,全力抓好推動落實。切實樹立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監管理念,全面建立嚴格的信息披露體系,完善市場激勵約束機制,壓實中介機構責任,給投資者一個真實、透明、合規的上市公司。同時,積極推動增加司法供給,大幅提升違法違規成本,嚴厲打擊虛假披露、欺詐發行等各種亂象,凈化市場生態。
易會滿同時強調,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是一個全新的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尤其是在科創板上市初期,各市場參與方特別是投資者要重點關注五個方面的新變化。
一是發行方式改變后,如何平衡好注冊制與把握上市公司質量這對關系,需要經過市場檢驗,這會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勢必帶來退市這個“出口”會更加常態化。
二是市場化定價后,與現有IPO定價機制有本質區別,企業高估值發行的現象可能會增多。
三是開板初期市場供求不平衡,加之新的交易機制需要適應,不排除出現短期炒作、漲跌幅較大的情形。
四是科創企業本身由于技術迭代快、投入周期長、不確定性大等特點,需要投資者理性研判,更加關注信息披露。
五是在試點初期,科創板的制度創新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有一個逐步磨合的過程,這也可能引發一些市場風險。
“對于上述問題和可能帶來的風險,我們在制度設計時,已經盡最大可能予以評估完善,并做好相應預案。”易會滿表示,我們將堅持邊試點、邊總結、邊完善的原則,持續優化各項制度安排。希望各方對科創板多一份理解、多一點包容,既保持熱情,又保持理性冷靜,共同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共同遵循資本市場內在規律,共同把科創板建設好、發展好。
對外開放九大務實舉措將陸續落地
易會滿指出,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資本市場堅定不移的發展方向。
他表示,近年來,證監會扎實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取得重要進展。
一是行業開放進一步擴大。大幅放寬證券基金期貨行業外資股比限制的政策落地實施,已批設3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還有不少外資機構正在積極申請或接洽溝通。
二是資本市場開放進一步深化。滬深港通機制持續優化,國際知名指數不斷提高A股納入比例,大幅提升QFII、RQFII總額度,境外機構投資者持續增加對A股的配置,多家國際知名財富管理機構登記成為外商獨資私募基金管理人,中日ETF互通產品正陸續落地,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熱情和信心日益增強。
三是期貨品種對外開放邁出實質性步伐。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上市一年多來,境外投資者開戶數穩步增加,交易占比和持倉占比分別達到10%和16%。鐵礦石期貨、PTA期貨境外參與者穩步增加,價格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四是有效深化國際監管合作。隨著中國資本市場日益深入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場體系,中國證監會積極加強與各國監管機構的合作,廣泛開展交流互鑒,主動參與國際金融治理,跨境監管和執法合作的層級和效能明顯提高。
易會滿強調,最近一段時間,盡管受各種因素影響,我國資本市場面臨的外部不確定性有所增大,但我們有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有國務院金融委的統一指揮協調,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也有足夠的工具儲備應對各種復雜局面的挑戰。
他認為,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將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總要求,堅定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
他透露說,近期,證監會將陸續推出一攬子對外開放的務實舉措。一是推動修訂QFII/RQFII制度規則,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中國資本市場。二是按內外資一致原則,允許合資證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境外股東實現“一參一控”。三是合理設置綜合類證券公司控股股東的資質要求,特別是凈資產要求。四是適當考慮外資銀行母行資產規模和業務經驗,放寬外資銀行在華從事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的準入限制。五是全面推開H股“全流通”改革。六是持續加大期貨市場開放力度,擴大特定品種范圍。七是放開外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管理的私募產品參與“港股通”交易的限制。八是研究擴大交易所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拓展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渠道。九是研究制定交易所熊貓債管理辦法,更加便利境外機構發債融資。
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易會滿表示,證監會將堅持放得開、看得清、管得住,持續提升風險防范和跨境監管能力。當前,全球金融市場高度互聯,風險極易在不同經濟體之間交叉傳染,甚至聯動共振,這是各國資本市場和監管機構面臨的共同挑戰。證監會將加強與各國監管同行和國際組織的通力協作,聯手防范應對各類風險。在開放進程中,將不斷完善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做好輸入性風險的防范應對預案,切實維護跨境投融資活動的正常秩序,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資本市場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標志
對于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易會滿表示,這是重大的國家戰略,也是金融業改革開放的重要任務。國際經驗表明,全球或區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和發展,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發展、經濟崛起、貿易強盛高度相關,也與各類金融資源和金融要素的集聚密不可分。這其中,資本市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牽引和帶動作用。
從發展規律看,一個國家或地區資本市場的發展規模、發展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地位和能力。國際金融中心的演進變遷史表明,資本市場日益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標志。從要素積聚看,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創新活躍、開放透明、機制靈活,往往是資金、信息、人才等各類要素高度匯聚的場所,能夠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吸引培育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專業的中介機構以及全球化的機構投資者。
從市場生態看,資本市場發展中形成的以股份制、法人治理、信息披露、產權保護等為核心的制度機制,有利于激發企業家精神,培育良好的股權文化,促進強化社會誠信契約和法治理念,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重要的軟實力支撐。中國證監會將繼續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支持上海證券市場、商品期貨市場和金融衍生品市場健康發展,積極支持資本市場重大改革開放措施在上海落地實施,積極支持資本市場各類產品、機制創新在上海先行先試,積極支持上海資本市場各類主體做優做強做大。
易會滿強調,改革開放是新時代發展中國資本市場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動全球資本市場共同繁榮的重要動力。我們將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風險防范,努力打造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編輯 上官夢露)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