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去年高發的上市公司及大股東流動性風險的總體涉及面與規模已處于控制之中,但大股東資金占用及違規擔保行為仍有所抬頭。
資金占用與違規擔保是嚴重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為之一,“底線”不容再被踐踏。對此,上交所打出監管組合拳,強在事中,嚴于事后,多管齊下,力求實效。一方面,控總量、防增量,通過及時有力的事中監管,有效制止了上市公司逾200億元的資金流出風險;另一方面,加大問詢頻次和力度,督促違規資金占用方歸還數十億元的占用資金,并促使多家違規擔保的被擔保方全部解除或部分解除了擔保。
據接近監管的人士向記者介紹,資金占用和違規擔保歷來是交易所的重點監管領域。對今年出現的一些苗頭,上交所前期通過強化日常信披監管動態摸排,提前作好預判和防范。對已暴露問題的公司,繼續從嚴監管,督促整改或依法出清。對其他公司,加強市場宣講、教育工作,警示、防范潛在違規行為。
資本市場是一個生態體系,要杜絕上市公司股東占資、違規擔保等亂象,不僅需要監管者嚴格執法,需要大股東自覺管好自己的“手”,更需要中介機構、中小股東、投資者、社會輿論各方積極介入、形成合力,讓違法違規行為無所遁形,幫助上市公司“剜瘡療毒”、去腐生肌。
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現苗頭
記者對滬市2018年年報進行初步統計后發現,去年滬市有約40家公司存在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資金占用情形,發生額約在120億元左右,有30余家公司期末仍有資金被占用,近半數公司占用金額超過1億元。其中,有8家公司2017年及前期即發生資金占用,8家公司在2018年新增資金占用情形。違規擔保方面,有約16家公司存在為控股股東提供違規擔保,發生額約230億元左右,其中14家公司違規擔保金額在1億元以上。典型公司如*ST富控、*ST工新、*ST保千、*ST信通、*ST秋林等。對這類情形,監管層秉承了一以貫之的從嚴監管態度。記者梳理了今年的年報審核問詢情況,上交所對相關問題和線索深挖細究、快速問詢。
資金占用和違規擔保是資本市場發展初期即存在的老問題,在前期清欠解保專項工作后有了明顯的改觀。近兩年,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融資環境發生變化,個別上市公司控股股東鋌而走險,蠻橫突破底線,將手伸向上市公司。但是客觀來看,絕大多數滬市公司及其控股股東還是守住了底線,資金占用和違規擔保涉及的廣度和深度都還比較有限。
同時,也有市場人士指出,監管層查處上市公司控股股東違規占資,給了市場及投資者一個洞察公司治理問題、深挖公司內控是否缺失的極好視角。往往,經過監管層的關注和審核之后,投資者可以順藤摸瓜,深入研究,一并查出部分公司更深層次的問題。
以紅陽能源為例,遼寧證監局今年6月向該公司及其控股股東沈煤集團發出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指出沈煤集團不僅非經營性占用紅陽能源資金,還存在隱瞞該行為的情況。目前,公司雖已解決相關資金占用問題,但上證報調查發現,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缺陷,即沈煤集團通過定期召開辦公會議和經理辦公會的形式,研究紅陽能源日常經營事項,干擾了紅陽能源的獨立運營。紅陽能源在人員、業務、財務方面,未按規定與沈煤集團保持獨立。
嚴監管下控股股東“退錢”、解擔保
對于股東占資、違規擔保等問題,監管部門在核清事實的基礎上,從嚴監管,督促上市公司及相關股東限期整改,未能按期解決的,依法依規對公司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即ST處理)。
相關數據顯示,已有20家公司的股東在督促下全部歸還占用資金,歸還金額41億元;存在違規擔保的公司中,已有中珠醫療、亞寶藥業、輔仁藥業、海越能源等4家公司全部解除擔保,另有ST信通、*ST工新、ST天業等3家公司部分解除擔保。
督促之外,還須嚴厲懲罰,方能收震懾之效。記者了解到,上交所對未能及時解決違規問題的公司予以嚴肅處理,情節嚴重的,及時對其股票實施ST處理。記者梳理發現,今年觸及該標準的公司共計16家,其中9家因同時觸及退市風險警示情形被實施*ST,另外7家被實施ST。從資金占用和違規擔保的時間來看,11家為2017年及以前發生,前期風險已揭示,2018年新增ST豐華、ST康美、ST中新、ST天成、ST安通5家。
據了解,交易所對此類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不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已對證據確鑿的公司啟動紀律處分程序。
多筆大額資金流出被叫停
市場專業人士指出,對于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等套取公司利益的不當行為,事中監管、及早防范是避免公司和投資者損失的比較有效的方法。
交易所表示,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等問題大致分兩類:一是控股股東直接占用上市公司大額資金,或直接要求上市公司為其違規提供擔保;二是通過看似正常的交易掩蓋向大股東及其關聯方輸送利益的實質。例如個別公司購買信托理財產品,變相將資金轉移到大股東處,逾期難以收回或通過大額預付款、關聯交易非關聯化向大股東輸送資金等。
這個過程中,交易所已在日常監管中第一時間發現苗頭并及時“出手”,通過發函問詢、約見談話以及與證監局監管協作等方式強化事中監管,快速處理了一批此類違規行為。據了解,上交所去年對39單交易目的存疑、公司存在大額資金流出風險的不當現金交易從嚴監管,累計擬交易金額近500億元。很多公司在監管和市場的壓力下取消或者變更了相關方案,合計減少上市公司資金流出逾210億元。
市場人士也指出,監管機構的及時“出擊”有力制止和防范了大股東資金占用和違規擔保,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從長期來看,要真正構建完善的市場化約束機制,讓公司的大股東守底線、講規范,自覺管好自己的“手”方能治本。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