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的關系,深圳H證券公司零售部負責人李勇(化名)“北飛”的計劃按下了暫停鍵。
李勇和妻子都是在深圳打拼多年的證券從業者,但為了孩子,他們毅然決定放下一切,想“移民”北京周邊。李勇的孩子即將上小學,深圳優質的教育資源,對李勇這種中產家庭而言,實在難以承受。“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再多的挽留,也比不過高攀不上的學位房、難以承受的私立學費。”
李勇的故事似乎并不是一個孤例。盡管表面上屬于高收入人士,但不少券商從業者仍然深感焦慮,除了稀缺的教育資源,還有同樣稀缺的醫療資源、高昂的房價和快速的生活節奏。更讓人不安的是,深圳證券業的綜合競爭力正在與北京、上海等地的券商拉開距離,本土券商提供的優質從業機會也日益貧瘠。
這一切背后隱現的其實就是深圳證券業這些年的沒落,這也是讓不少深圳證券行業老人惋惜和心痛不已之處。如果能重來,你會選擇在深圳從事證券行業嗎?抑或說,深圳證券業何時才能重現昔日輝煌?
為此,證券時報開展了一項針對全行業的抽樣調查,結果只有15.15%的受訪者認為深圳證券業的發展水平和勢頭高于北京和上海。當然,在考慮工作環境和氛圍的情況下,依然還有32.58%的受訪者選擇堅守深圳。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網絡進行,專門針對北上深三地證券從業人員,累計收回有效文件132份。其中44.7%的受訪者有著10年以上的從業經驗,從業年限在5~10年和5年以內的比例分別為31.06%和24.24%;從業務條線看,42.42%的受訪者屬于經紀/財富管理業務,中后臺支持部門的受訪者占比約27.27%,其余30.31%的受訪者則主要來自投行、資管、研究、自營等一線業務部門。
從風光旖旎到風光不再
深圳券商風光已逝?
要回答這一問題,不妨先從數據看起。
根據中證協統計,2018年營收排名前十的券商深圳僅1家招商證券入列,排在第八;上海有海通證券、國泰君安、申萬宏源、東方證券4家;北京則有中信證券(盡管注冊地在深圳,但其總部及業務中心都在北京)、中金公司、中信建投3家在列;還有2家分別是廣州的廣發證券和南京的華泰證券。
同樣的數據在2010年,深圳有國信證券和招商證券2家入列,且國信證券以第四高位,遠超國泰君安和申銀萬國在前十的位次。
“證券行業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在每個發展周期內,有券商把握機會成就了自己,也有券商無奈掉隊甚至消亡在歷史長河。”一位深圳證券行業的老人感嘆。這位老人舉例說,曾經在深圳,乃至全國風光一時的南方證券、大鵬證券,而即便撇開個例,深圳證券業這些年的整體沒落,也足以讓人頓足嘆息。
北京金融街、上海陸家嘴、深圳福田中心區……一直以來,北上深都被認為是國內證券公司三大集中地,承載著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光榮與夢想,而深圳作為新中國資本市場的最早發源地,無論券商、A股公司,還是基金、期貨,一度都群星閃耀,尤其是證券業的光芒甚至一度遠超北京和上海。
然而,歷經2008年和2015年的兩輪熊牛變化,以及這些年行業監管政策的變革,深圳證券業卻進入了沉寂期,甚至明顯沒落。這一點,身處證券業的從業者也深有體會。證券時報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57.58%的人認為相比于北京和深圳,上海證券業發展水平和勢頭更好;27.27%的人更支持北京,而僅有15.15%的人認為深圳在三地中水平最優。
有意思的是,受訪者填寫問卷的城市IP與其認為證券業發展最好的城市有著較高的重合度:IP定位在北京的受訪者有88.14%認為上海證券業最強;IP定位在深圳的受訪者有79.17%認為深圳證券業最好。背后彰顯的一個潛臺詞就是,深圳證券從業者對深圳證券業未來發展的信心,明顯低于上海從業者對上海證券業發展的信心。
相對沉寂的深圳可以從哪些方面尋找未來的機會?絕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為深圳居于粵港澳大灣區中心、毗鄰香港的特殊區位優勢,為發展跨境金融業務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一選項的綜合得分高達6.12。
從營商環境來看,民營經濟發達、市場化程度高、科技企業集中也被認為深圳發展證券業的三大殺手锏,綜合得分分別高達5.65、5.45和5.33;深圳的人口結構同樣值得一提,年輕人占比高、中產/高凈值人群多也是深圳證券業發展的優勢,此項綜合得分分別為4.81和3.67。
然而,似乎有得也必有失。發達的民營經濟和高度的市場化,雖然為深圳券商提供了廣闊的業務空間,同樣也為外地券商搶灘深圳市場敞開了大門。申港證券投行資本市場部總經理鄧舟就認為,對于在資本實力、品牌形象等方面都更勝一籌的北京、上海券商而言,爭奪深圳市場的股權、債券投行項目資源,相較于深圳本土券商就是一場“降維打擊”。
過半從業者更青睞上海
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僅從工作環境和氛圍來說,北上深三地誰會更受到證券從業者的偏愛呢?有51.52%的受訪者把票投給了上海,32.58%的受訪者更愿意選擇深圳,而北京僅得12.88%的票,甚至還有多位受訪者表示北上深都不喜歡,更想去杭州等非一線城市。
數據還顯示,不論是那個年齡段,均有半數左右的受訪者將上海作為自己工作地的首選;70后和90后明顯對深圳有著更深的情結,首選深圳的比例分別為36.36%和41.67%,均高于平均水平。
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現象是,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和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兩家新設外資券商不久前相繼宣布開業,且不約而同地將總部落戶于上海。“上海畢竟是從民國時期就蜚聲海外的國際都市,有歷史有積淀,金融中心的地位輕易無法撼動。”有受訪者這樣感慨。
與此同時,不同性別的證券從業者在工作地選擇上分化也較為明顯。上海對于女性明顯有著更強的吸引力,高達64.41%的女性受訪者更喜歡在上海工作,而選擇北京和深圳的比例僅為15.25%和18.64%。男性證券從業者中,深圳(43.84%)的魅力超過上海(41.1%)和北京(10.96%)。
具體到不同業務條線,選擇分化的情況則更加明顯。首先從占比最高的經紀/財富管理業務(42.42%)受訪者來看,70.91%的經紀/財富管理業務從業者偏好在上海;同樣青睞上海的還有從事研究和信用業務的受訪者,選擇上海的比例分別為62.5%和100%。
這一情況似乎與地區資金的活躍程度有關。以私募基金指標為例,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北上深三地注冊私募管理人數量均超過4000家。但從產品數量來看,上海管理基金數量卻多達23402只,相當于北京、深圳的1.5倍;從規模來看,北京和上海的管理規模均超過了3萬億元,而深圳僅約1.84萬億元。
當然,深圳也有自己的業務優勢。從事自營、資管和投行業務的受訪者就更喜歡深圳,三者首選深圳的比例分別為75%、62.5%和44.44%。對于在受訪者中占比高達27.27%的中后臺部門從業者來說,深圳和上海的差別不大,首選比例分別為40.54%和37.84%,優先選擇北京的比例僅為13.51%。
事實上,為了進一步靠近金融中心,一些總部并不在北上深的券商,近年來也紛紛將業務總部設在了三地,其中又以上海最受歡迎,其次是北京,最后才是深圳。比如福建的興業證券、江西的國盛證券、湖南的湘財證券等業務總部就都放在上海,廣西的國海證券也意欲將多個業務總部從深圳遷往上海。
深圳最適合設立券商什么業務總部?調研數據顯示,46.97%的受訪者認為適合設立網金業務總部,43.18%認為適合設立投行、資管業務總部,28.79%認為適合設立自營總部,25%認為適合設立研究業務總部。
深圳證券業固步高成本
作為新中國首家證券公司的誕生地,深圳也曾一度引領全國證券業的發展潮流,且不論第一家合伙人券商的大鵬證券,就是綜合治理后的國信證券,也一度是國內證券行業經紀、投行標桿券商,平安證券更是憑借中小板和創業板異軍突起,投行項目數進入行業前列。
什么原因導致深圳證券業風光不再?受訪者根據自身感受,列出了影響深圳證券業發展的八大因素。八大因素得分高低結果顯示,“生活成本過高且增速太快”成為證券從業者最為詬病的一點,綜合得分高達3.55。
“深圳的房價實在是太高了!”深圳一位年輕的證券從業者感慨,他正在為購買婚房感到“壓力山大”。在他看來,以高房價為代表的高生活成本,正在成為深圳阻礙證券從業者,尤其是年輕人進入深圳證券業的最大因素。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2019年12月發布的第11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也得出了類似結論。該指數顯示,從各地金融從業人員住宅房價收入比來看,深圳以0.18的住宅房價收入比位居全國第一。這意味著在深圳,即使是中高收入水平的金融從業人員一年收入也僅能購買5平方米住房。
但也有業內資深人士指出,“生活成本高不應該被看作是深圳證券業發展的阻礙。”這位來自監管部門的資深人士認為,證券業作為典型的高收入行業,最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創造價值,從業者為公司創造了價值,也就能從中得到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的機會,成為與這個城市消費水平相匹配的居民。“這一點,無論華爾街還是倫敦金融城都是如此。”
事實上,在與多位證券從業者交流的過程中得知,高生活成本雖然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但更大的問題是職業發展機會。一位資深證券業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他對深圳有著很深的感情,但為了職業理想和追求,只能選擇去了上海。
眾所周知,上海作為全國金融要素最為齊備的城市,具有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信息交互優勢。例如,不少券商將研究總部都設在上海,券商資管子公司和自營子公司的注冊地也基本都是上海。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證券業文化氛圍不夠”和“地方對金融證券定位不清晰”被認為是深圳證券業發展落后的兩大重要原因,綜合評分分別為3.3和3.21。
也有人認為券商受到強監管趨勢波及、地方國資支持力度不足、地方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是深圳證券業發展相對落后的重要原因,其綜合得分分別為2.9、2.57和2.52。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上海地方政府旗下的券商,大的就有國泰君安、海通證券、東方證券,而深圳除了國信證券,剩下的就是整體實力都位居行業尾部的萬和證券和世紀證券。
不論如何,面對越發激烈的市場競爭,已錯過前期資本積累的深圳券商,或許需要更多的外力支持。
“在這一輪并購整合的大趨勢下,深圳券商是很有機會的。”中山證券董事長林炳城分析,不管是中信證券、國泰君安還是華泰證券,如今的頭部券商大多經歷了多次并購整合,才實現了綜合實力的快速做大做強。
林炳城說,深圳券商應在當前證券業并購重組的浪潮下,把握外延擴張機遇,同時積極尋求地方政府在稅收、補貼方面的支持,通過與政府基金聯動支持科創企業等方式,搶占市場占有率,實現整體實力的突圍。
09:57 | 業務戰略升級加速 千方科技2024年... |
09:57 |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政策... |
09:55 | 思特威:一季度凈利同比大增 進一... |
09:54 | 證監會修訂發布派出機構監管職責規... |
00:25 | 場景創新、技術賦能、生態協同 零... |
00:25 | 三一重工去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派... |
00:25 | 搶抓集成電路關鍵工藝材料發展機遇... |
00:25 | 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支持技術... |
00:25 | 一體化布局成效漸顯 美諾華去年凈... |
00:25 | 華立科技游戲游藝設備業務穩健發展... |
00:25 | 融創公布境外債務重組方案 “全額... |
00:25 | 構建多元化酒生活消費場景 貴州省...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