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寶琛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在此之前,參與籌辦的人們日夜奮戰了5個多月,見證了這段開創史,經歷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徐士敏就是其中之一。
1990年7月初,徐士敏受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委派,參加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籌建工作。此后歷任上海證券交易所清算部經理、電腦工程部經理、信息中心主任、結算部經理、上海證券中央登記結算公司副總經理、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1997年,他離開上海證券交易所,遠赴深圳,參與籌建聯合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近日,73歲的徐士敏接受了《證券日報》記者采訪,講述了上海證券交易所早期的三個故事。徐士敏說,建設資本市場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策略和智慧,要懂得如何“干中學、學中干”。
取名的策略與改革的智慧
眾所周知,上海證券交易所現在的英文翻譯是Shanghai Stock Exchange,但在籌建之初,到底該翻譯成Stock Exchange還是Securities Exchange,是有過一番討論的。
徐士敏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當時定所名時,中文名叫“上海證券交易所”是沒問題的,但英譯為“Shanghai Securities Exchange”,不符合國際慣例,因為紐約證券交易所叫New York Stock Exchange,倫敦證券交易所叫London Stock Exchange。
徐士敏回憶說,當時交易所章程里寫的是Securities,因為考慮到有大量債券交易,股票只占了其中的一部分,就定了用Securities。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時,上市交易的股票只有8只,即“老八股”;其他31個交易品種為各類債券。
但到了1997年12月份,上海證券交易所遷入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上海證券大廈以后,把上交所的英文名改成了Shanghai Stock Exchange。
“當時很多人都沒注意到,但我認為這是一種策略。”徐士敏說,如果當時就提股票交易所,估計定下來的難度會大一些,但叫證券交易所就好多了。
同樣,對于我國股市早期的股權分置設計,徐士敏也認為是智慧的安排。很多年輕人知道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但對當初的改革環境不太了解。“好多人都說,早知后來要搞股權分置改革,何不當初就一步到位搞全流通呢?我覺得,如果一開始就搞全流通,一是很難得到方方面面認可,還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尤其當時還有股市‘姓資姓社’的爭論,上市公司國有控股的性質不容動搖。”徐士敏說,基于當時的客觀背景,就設計了非流通股與流通股的分置安排。
“這種考慮也是一種智慧的凸顯。”徐士敏說。
打“擦邊球”的“上海證券業務部”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2020年10月份統計月報,上交所共有會員單位121家,會員所屬營業部11721個。
殊不知,上交所的第一批會員僅有25家,上海本市的會員均以公司名義做業務,而外地的公司則只能以“XX公司上海證券營業部”的名義從事經營活動。
經營同樣的業務,為什么只能用業務部的牌子?原來,根據當時的金融機構管理辦法,異地金融機構不能在滬設立證券營業網點。而上海本市的證券公司只有申銀、萬國、海通、財政4家,加上有證券經營業務的中行、建行、農行、上投、愛建5家信托公司,再算上有一定規模的6家信用合作社,一共15家券商,顯得比較單薄。
“當時還有一些異地券商,如果把他們排除出去,對市場的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們進來,明顯違反了當時的人民幣股票發行和流通規則。”徐士敏說,“怎么辦?我們打了個‘擦邊球’,動員異地券商在上海設立證券業務部。”
最終,在當時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領導的協調下,采用了變通的辦法——外地公司以“上海證券業務部”的名義經營證券業務。
據了解,當時各家“上海證券業務部”幾乎都集中在上交所的所在地——浦江飯店辦公,后來陸續遷到各處開設了證券營業部。
“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智慧。”徐士敏說,這樣既不違反規定,又能促進市場發展。
配股繳款結算中的急中生智
提起27年前沈陽金杯(現在證券簡稱為“金杯汽車”)配股清算所遇到的技術難題,徐士敏至今仍帶著興奮,就像在講昨天剛剛發生的事。
為了方便投資者,提高清算效率,當時,經同沈陽金杯和主承銷商申銀證券商議決定,自1993年2月1日起,充分利用交易市場覆蓋全國的營業網點和交易清算系統,組織實施了“沈陽金杯”股票利用交易清算系統進行配股認購繳款工作。
對于投資者而言,操作方法視同柜臺委托買入股票,券商柜臺受理后向場內申報賣出“認購權證”(實質是買入股票)。閉市后,配股繳款自動納入清算系統,同其他證券交易的清算資金同步劃撥,最后集中劃收到承銷商的買方席位,待在確定的繳款期后主動增加相應股份,完成整個配股認購繳款工作。
但沒想到的是,在第一天晚上進行資金清算操作時,出現了一個大難題。“當天晚上9點30分,機房的值班人員告訴我,數據亂了,沒法平衡。”徐士敏回憶道。
因為根據凈額交收的原則,買入證券,價款總是應付的,證券總是應收的;賣出證券,價款總是應收的,證券總是應付的。然而,配股繳款業務恰恰相反,賣出“認購權證”卻要付款。
“說實在的,當時很難去找誰商討這一新問題,時間上也不允許。”徐士敏說。
面對錯亂的數據,徐士敏在辦公室轉了近半個小時,突然來了靈感:數學上不是有個“負負得正”的原理嗎?若將配股繳款的“70XXXX”代碼的“認購權證”賬戶的股份及資金清算,買賣雙方價款均為負數,這樣一來,不就解決了清算交割表上資金流向相反的矛盾嗎?
“幸好這套計算系統是我親自設計的,能反應過來。所以,那天晚上我特別高興,這么重大的一件事情,就這么簡單地解決了。”徐士敏說,這讓自己真正體會到什么叫“摸著石頭過河”,什么叫“干中學、學中干”。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