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徐一鳴
12月14日,滬深交易所就退市新規征求意見,優化退市標準,簡化退市流程,強化退市監管。其中,財務類退市指標修訂變化較大,用組合類財務指標替代原先的單一財務指標,將審計意見退市指標納入財務類退市指標,并與其他財務退市指標交叉適用。重大違法類指標方面,則引入“造假金額+造假比例”的量化財務造假退市標準。
市場人士表示,“零容忍”打擊財務造假,強制退市只是其中一方面,需要通過集體訴訟、行政處罰、刑事處罰等多種途徑實現。此次新增的財務造假量化退市指標,主要針對極端惡性造假案件。此次退市制度改革后,退市制度的適用性、可操作性、權威性以及監管效率均大幅提升,有望助力資本市場實現優勝劣汰。
財務類退市指標
有三大亮點
自注冊制改革以來,A股退市公司數量逐漸增加,退市節奏加快。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截至12月15日,今年以來,共有30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5家公司觸及財務類指標退市。
此次滬深交易所發布的退市新規中,財務類退市指標得到進一步優化:一是使用扣非前后凈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的組合財務指標,取消了單一凈利潤為負值和營業收入低于1000萬元的指標;二是將審計意見退市指標納入財務類退市類型,并和其他財務指標交叉適用;三是新增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財務造假的退市風險警示情形。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德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改革后財務類退市指標有三大亮點,首先是新增營業收入和扣非凈利潤的組合使用,這也是最大的亮點。“通過組合財務指標,既可以通過財務指標識別出不具備持續盈利能力且盈利水平較低的公司,又可以照顧到當前注冊制改革及多元化上市標準背景下上市企業的成長性特征,更為全面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其次,本次退市制度改革還嚴格規范計算“營業收入”方法,即需要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關聯交易收入,減少上市公司通過非主營業務的偶發性收入和其他關聯交易優化財務報表避免退市的可能。
第三,滬深交易所還將審計意見退市指標納入財務類退市類型,并和其他財務指標交叉適用,如果連續兩年觸及凈資產為負、凈利潤與營業收入組合指標之一,企業將面臨退市,表明退市制度的嚴肅性,以及監管容忍度在下降。
王德倫認為,新退市制度下不具備持續盈利能力、連續虧損或“資不抵債”的企業將被加速出清。未來A股上市公司將更加注重提升盈利能力,培養核心競爭力,上市企業整體資產質量將顯著提升。
三方面進一步明確
財務造假退市標準
重大違法類指標方面,滬深交易所在原來信息披露重大違法退市子類型的基礎上,新增“造假金額+造假比例”的量化指標,從凈利潤、利潤總額和資產三方面對公司是否觸及重大違法退市進行判定,進一步明確財務造假退市判定標準。
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除了此次新增的重大違法退市指標,原本重大違法退市規則里還有兜底條款。
“交易所制定量化標準時需要考量很多因素,而且只要有量化標準,就會有規避,也就會有漏網之魚,所以退市規則中設定了兜底條款,以后再出現類似‘兩康’等極端惡性案件,即使量化指標差1%,也有辦法使其退市。”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表示,國外成熟資本市場中,重大違法退市主要依據就是兜底條款。
王德倫表示,退市新規對于因財務造假造成退市的情形做出明確規定,過去依賴虛增凈利潤保住上市資格的企業將面臨直接退市風險,A股退市指標體系將更加完善,體現出對財務造假等重大違法行為的“零容忍”原則。
退市效率提升
加速資本市場優勝劣汰
此外,此次改革取消了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環節,將重大違法終止上市程序中上市委員會兩次審核調整為一次審核,退市整理期同步縮減至15個交易日,加快退市節奏,加速資本市場優勝劣汰。
“退市新規優化退市流程,退市指標考核期從4年縮短為2年,退市時間大幅縮短,使得企業通過‘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保留上市資格的可能性大幅降低。”王德倫表示,退市時間縮短表明退市制度的嚴肅性提升,減少退市企業占用金融資源時間,降低投資者面臨的風險敞口,并有利于積極引導市場預期和定價,由此股價波動將更多反映企業實際經營狀況。
在王德倫看來,退市新規將深刻改變我國資本市場生態狀況。首先,退市新規改變了過去按照退市環節規定的體例,退市制度的適用性、可操作性、權威性以及監管效率均大幅提升,規范資本市場運行秩序;其次,退市新規通過完善退市指標,縮短退市流程和退市整理期,積極引導正確市場預期形成,企業估值將更加貼近企業實際經營狀況,投資者將更加注重企業基本面質量和盈利的可持續性,壓縮投機炒作空間;最后,退市新規符合以“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原則構建資本市場發展良性生態的理念,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資本市場價值投資導向,加快資本市場機構化發展,推動我國資本市場走向成熟。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明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可以預見,未來A股中殼公司價值不斷縮水,炒小、炒差的空間逐漸減少,隨著退市率穩步提升,未來A股市場的投資邏輯也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市場資金將進一步聚集到好企業或稀缺企業之中,績差股、問題股更可能處于不斷邊緣化的狀態。投資者應理性投資,堅持價值投資理念,普通投資者也可選擇公募基金進行資產配置。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