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8月30日,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介紹了近年來基金行業的發展情況,并就新時代基金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要求進行闡述,提出要把握好五個“更加”原則;并提出四點要求,一要“強專業”,二要“守底線”,三要“樹品牌”,四要“講情懷”。《證券日報》記者就此連線專家采訪。
買基金成為居民
實現財富管理的手段之一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我國基金業在規模、規范、質量、聲譽等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成為我國金融市場舉足輕重的力量。然而,我國基金業尚需在專業技能、風險防控、品牌聲譽和社會責任上再接再厲,做強、做好、做精,實現高質量發展。
“我國公募基金業歷經23年發展,取得不菲的業績。”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整體而言,在服務實體經濟和居民財富管理兩個方面都取得不錯業績,尤其是在居民財富管理方面業績更為顯著。在新發展階段,以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服務高質量發展,公募基金行業大有可為。
“當前我國開放式基金在發展長期投資者、引入長期資金方面有很大進展,開放式基金越來越‘長’、越來越‘穩’。”胡立峰表示。
興證資管首席經濟學家王德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在房住不炒、理財打破剛兌、權益時代大背景下,大類資產再配置使我國公募基金規模快速提升,買基金逐漸成為居民實現財富管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基于公募基金的專業性和低門檻,未來有望跟隨中國資本市場共同成長。
下一步
監管方向清晰
胡立峰表示,五個“更加”原則內容豐富也很具體,是對基金業發展要求的高度總結與全面概況,涉及過去、現在和未來很多監管內容,尤其是未來監管方向與相關內容,值得全行業進行認真學習思考。
田利輝認為,預計下一步監管會從投資者保護入手,強調基金行業行為規范。對于公募基金而言,需要優化融資結構,規范營銷行為,強化機構治理,加強風險控制,提升社會責任。對于私募股權基金而言,會推動適時出臺私募基金條例,實行合格管理人備案注冊,嚴肅行業紀律,去偽存真、扶優懲劣,整頓整治行業亂象。
王德倫表示,從發言中可以看到三個監管方向:一是優化公募私募兩大主業行業結構,從整體上收斂行業風險。二是針對基金業的創新問題,進一步突出分類和差異化監管,嚴格落實資管新規,在加快推進整改的同時促進優質企業做優做強。三是回歸行業本源方面,堅持私募姓私的原則,嚴格規范募投管退全鏈條各環節運作,支持真私募,打擊亂私募,堅決出清偽私募。
專家建言
基金業高質量發展
談及基金業高質量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胡立峰表示,需要區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資管等發展問題。具體而言,公募基金需要解決審慎理性長期穩健與追求短線短期利益之間突出矛盾的問題。私募基金方面,私募證券基金需要解決比照公募證券基金進一步提高規范運作的問題;私募股權基金與私募創投基金仍然要解決規范發展守住風險底線的問題。券商資管需要解決的是“公募化”改造問題,引入公募基金發展理念,提高規范運作程度與提升發展理念的問題。
王德倫表示,當前基金業高質量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四個:一是基金行業需要繼續提升自己投研的專業能力,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加強從行業到個股的研究,因為投研是基金業的立身之本;二是基金公司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例如通過ESG投資以支持綠色經濟發展,并通過多渠道地借助自身影響力來向“基民”宣傳正確的價值觀,構建新發展格局;三是清晰地認識到自己作為服務提供者的定位,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持有人利益為導向,努力實現管理服務能力與管理規模同提升;四是加強對基金行業每一個環節的風險管控能力,進一步鞏固合規意識,從行業內部實現“正本清源”。
田利輝表示,基金業需要規范發展,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強化風險控制,提升競爭能力,落實社會責任。行業當前亟須的是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強化機構的風險內控和行為合規,不能出現獨立董事或董事會“花瓶化”的現象。在強治理的同時,基金業需要嚴監管,要驅逐“南郭先生”,要清除害群之馬,要行為規范,要承擔社會責任。只有嚴監管和強治理,我國基金業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