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新規設置了一年的過渡期。過渡期內,存量內地投資者可繼續通過滬深股通買賣A股。過渡期結束后,存量投資者不得再通過滬深股通主動買入A股,所持A股可繼續賣出;無持股內地投資者的交易權限由香港經紀商及時注銷。
本報記者 吳曉璐
6月24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修改〈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若干規定〉的決定》(以下簡稱“新規”),明確滬股通和深股通投資者不包括內地投資者,規范內地投資者返程交易行為,對所謂“假外資”從嚴監管。規定自2022年7月25日起施行。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新規正式實施后,香港經紀商將不得再為內地投資者新開通滬深股通交易權限。“假外資”繞道返投A股,背后暗藏跨境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為。監管清理“假外資”,有助于優化真外資的投資環境,對北向資金活躍度不會產生影響,有助于A股市場穩定以及互聯互通機制長期健康發展。
“假外資”繞道投資A股的動因
明明有A股賬戶,為何還要開通港股賬戶繞道返投A股?對此,有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假外資”繞道港股返投A股,有獲得高杠桿融資和躲避內地監管的動因。
“‘假外資’一般較少參與本地港股交易,除非進行對沖性質的操作,大部分資金用于頻繁對A股進行短線投機操作。”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中國香港的證券監管部門主要是監管資金對港股的交易,所以“假外資”繞道港股返投A股,有躲避內地監管的意圖。另外,港交所融資成本低,杠桿率比較高,投資者通過高杠桿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
記者采訪了解到,通過滬深港通投資A股,券商對部分股票支持融資,日內最高可以以3倍或4倍杠桿融資交易。
富途證券客服對記者表示,使用融資沒有資金等門檻限制。“一般富途會根據賬戶的現金資產和持倉股票匹配融資額度,而且要考慮交易的股票是否支持融資,如果支持融資,賬戶會顯示初始保證金率,用1除以初始保證金率,就是這只股票的融資杠桿,目前富途最高融資杠桿大概是3倍左右。”
此前,老虎證券客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老虎證券開通港股賬戶,融資沒有門檻,只要是保證金賬戶,就可以自由融資。融資資金可以買A股,但也要看交易的股票是否支持融資。風控部門一般會有相應調整。保證金賬戶日內最高4倍杠桿,隔夜最高2倍杠桿,沒有金額限制,不同的股票杠桿可能不同。
近年來,證監會披露多個利用滬深港通賬戶跨境操縱市場案例。如唐漢博、王濤等跨境操縱“小商品城”案,2017年,證監會下發行政處罰決定,兩人合計被罰沒2.51億元。
帶著特殊目的投資A股的“假外資”,本身也帶有一定特征。中國香港某私募機構人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假外資”通常持有中小市值股票,如果其投資A股的目的是操縱股價,中小市值公司更容易被操縱。大市值公司被操縱難度較高,需要更多資金。
國盛證券策略分析師王程錦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重點觀察券商席位的北向資金后發現,此類潛在“假外資”的主要配置有兩大特征,一是在行業配置上,更加傾向A股熱門賽道,二是在選股方面,更加傾向配置中小盤標的。
清理“假外資”不影響北向資金活躍度
值得注意的是,新規設置了一年的過渡期。過渡期內,存量內地投資者可繼續通過滬深股通買賣A股。過渡期結束后,存量投資者不得再通過滬深股通主動買入A股,所持A股可繼續賣出;無持股內地投資者的交易權限由香港經紀商及時注銷。
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新規實施影響較小。證監會數據顯示,目前,在香港開立證券賬戶及北向交易權限的內地投資者數量約170萬名,但大部分無實際交易,近三年有北向交易的內地投資者約3.9萬名。也就是說,在擁有滬深港通北向交易權限的投資者中,97.71%的投資者近三年沒有北向交易。
談及打擊“假外資”對北向資金的影響,上述私募機構人士表示,清理“假外資”不會影響北向資金整體活躍度。目前,通過滬深港通返投A股的資金總量比較小,而且真正的北向資金大多都是機構投資者。從大方向上來看,機構投資者是否投資A股,是出于對A股個股的價值判斷,而非政策的變化,新規對于真正的外資流入是沒有影響的。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2021年,北向資金凈流入4321.69億元。今年以來截至6月26日,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615.68億元。
王程錦表示,預計所謂的“假外資”規模和占比均較為有限,而且此輪政策調整也預留了為期一年的過渡期,充分考慮了潛在“假外資”撤離可能帶來的負面沖擊,所以,由此帶來的市場影響或極其有限。
此次清除“假外資”,也是為了進一步維護滬深港通的平穩運行和長遠發展。王程錦表示,監管出臺規則出清潛在的“假外資”,可以引導市場合理正確看待北向資金,促進互聯互通機制的健康長期發展。此前關于“真假外資”的探討時常出現,此輪“打假”,不僅將進一步優化外資的入場環境,也為外資研究剔除潛在的噪聲,有利于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加強對跨境證券活動的監管,保護內地投資者合法權益,穩定市場預期,維護滬深港通的平穩運行。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