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毛藝融
資本市場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去年以來,多地出臺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相關舉措,為地方經濟注入更多活力。
以西部地區為例,資本市場持續助力西部大開發,目前已有多家千億元市值企業扎根西部地區。2月26日上午,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會見中國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吳清。吳清表示,“全力支持配合重慶做好經濟金融和資本市場各項工作,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資本市場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支持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等方式,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為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同時,并購重組等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此外,各地的產業鏈龍頭企業也將給資本市場帶來更多源頭活水,為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新動能。
439家在主板上市
占比超七成
“西部地區地域遼闊,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斯麗娟表示。
近年來,資本市場在支持西部地區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2月27日,西部地區已有625家A股上市公司,合計首發募資約4230.20億元,總市值約10.91萬億元,其中439家在主板上市,占比超七成。
從地域分布來看,四川、陜西、重慶三地上市公司數量領先。其中,四川的上市公司數量多達177家,陜西、重慶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達到82家、78家,總市值分別為2.75萬億元、1.39萬億元、1.07萬億元。
此外,一批千億元市值的上市公司也在西部地區落地。截至2月27日,西部地區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1000億元的有12家,其中,陜西有3家,四川和重慶各有2家,貴州、內蒙古、寧夏、新疆、云南各有1家。
以重慶為例,重慶作為中國汽車產業的重要基地,擁有豐富的汽車產業鏈資源,其中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力斯”)、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是重慶汽車產業鏈中的兩家核心企業,總市值均超千億元。
借助并購重組,賽力斯在汽車產業鏈不斷鞏固核心地位。例如,賽力斯2月22日發布公告稱,公司擬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重慶兩江新區龍盛新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龍盛新能源”)100%股權的注冊申請獲得證監會批復同意。本次交易最終作價81.64億元。此前賽力斯通過向龍盛新能源租賃超級工廠用于生產問界系列智能電動汽車產品。交易完成后,龍盛新能源將成為賽力斯的全資子公司,賽力斯將獲得超級工廠的所有權。
優質公司領航
激活西部產業新動能
從政策層面看,為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促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興產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修訂出臺了《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2025年本)》。
上市公司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動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和資本運作的重要引擎。通過資本市場賦能,上市公司能夠為區域經濟注入新活力。
電力方面,西部地區已涌現出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新能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優質上市公司。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27日,按申萬二級行業來看,西部地區電力行業公司達到24家,總市值約5298.67億元。
通用設備方面,西部地區的重慶宗申動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秦川機床工具集團股份公司等已成為細分賽道的龍頭企業。
在軍工電子領域,西部地區分布著21家A股上市公司。值得注意的是,2月17日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的中航成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成飛”),目前總市值已超千億元。
另外,中航成飛核心軍工資產整體上市,是《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 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國九條”)發布后資本市場精準支持科技創新領域資產并購重組的典型案例。
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高級副總裁孫連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西部地區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政策支持和資本市場賦能,形成了多個優勢產業鏈,涵蓋基礎設施、新能源、軍工電子、通用設備等領域,這些領域的龍頭企業不僅推動了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提供了重要支撐。
00:07 | 上市券商一季度或迎“超預期開局”... |
00:07 | 中小銀行密集下調存款利率 2%以上... |
00:07 | 年內93家A股上市公司擬購董責險 同... |
00:07 | 商業銀行頻頻調整積存金起購門檻 ... |
00:07 | 第二批保險系私募基金迎新進展 超... |
00:07 | 出口轉內銷撬動消費新藍海 |
00:07 | “果鏈”企業需以自主可控實現硬核... |
00:07 | 量化交易進入規范發展新階段 |
00:07 | 金融支持促消費大有可為 |
00:07 | 讓首發經濟在各地“生根” |
00:07 | 火車票預售火爆 “五一”黃金周旅... |
00:07 | 多地專項債“自審自發”改革試點落...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