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包興安
“從2015年開始,公司每年的研發費用投入以40%的比例逐年遞增。五年來,研發費用總投入合計2000萬元。享受的加計扣除研發費用合計1175萬元。”上海朗億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簡稱“朗億公司”)財務人員潘虹給《證券日報》記者算了一筆賬。
朗億公司是一家專注于高性能助劑、母粒及功能復合材料的研發、生產和制造的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一直是朗億公司最大的成本支出。
減稅降費的落袋既減輕了企業資金壓力,也激發了企業研發投入的意愿。“公司自成立以來,視技術創新為發展根本,每年將10%以上營業額投入研發以保持產品的技術領先。”該公司法定代表人唐曉峰表示,自2014年起公司連續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受益于“高新”標簽,又享受到高新技術企業15%稅率的優惠政策,企業的營業收入及利潤逐年攀升,2020年全年收入達3400萬元,高新產品收入占比提升至95%。
財政部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累計減稅降費規模超過7.6萬億元,特別是2020年新增減稅降費的規模超過2.6萬億元。制造業等行業受益頗豐,大大減輕了企業負擔,增加了效益。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更加重視對制造業減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實施制造業降本減負行動。強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務,鞏固拓展減稅降費成果,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升制造業根植性和競爭力。
中國財政學會績效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十四五”時期為制造業降本減負是整個企業和社會降本減負中的最重要一環,實質是對所有經濟實體減負,其對產業鏈供應鏈的引領帶動作用明顯。一方面,鞏固已有減稅降費政策實施成果,保證稅費負擔不反彈、效果可持續、發展可預見。另一方面,要以鼓勵制造業全面發展提升為目標推進整體稅制改革,重點是改進制造業的增值稅、所得稅、消費稅的征稅方式、稅制結構、稅率設計,讓降本減負成為鼓勵科技研發的“強心劑”和“催化劑”。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分析師羅志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制造業降本減負行動應該從稅收、社保、水電能源、土地和其他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多方面考慮。一是仍要持續優化和落實對制造業的減稅,主要應通過研發費用的加計扣除、考慮適度降低制造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二是適度繼續降低社保繳費率,同時增加國企利潤上繳補充社保;三是水電能源和土地成本需要改革,改革壟斷行業的競爭環節并引入市場化競爭,降低能源成本,在地價持續上升的城市增加土地供應,穩定地價;四是改革政府職能,改善營商環境,將制度性交易成本降至最低。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減稅政策的新舉措,其中在制造業方面提出“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政策,將制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著力推動企業以創新引領發展。”
“這對我們而言,真是一個重大好消息。”潘虹表示,公司2020年發生研發費用732萬元,按照目前的政策,可以加計扣除549萬元的費用。公司在研發上的投入將更有動力,2021年公司預計投入研發費用800多萬元,按照扣除比例提高的新規定測算,在原來75%的基礎上,可再多扣除費用200萬元左右,可以進一步減輕企業的經營壓力。
“面對稅收政策的利好,公司將繼續以創新引領發展,乘著政策東風,堅定發展步伐”,唐曉峰表示,“我們將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以創新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力爭今年在國內、國際的銷售取得新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在鼓勵科技創新、減稅降費等政策的推動下,A股上市公司研發費用增長勢頭明顯。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3月10日,A股市場共有4210家上市公司,其中有2701家屬于制造業,占比64.2%。上述制造業公司2019年的研發費用合計為5075.71億元,同比增長17.75%。此外,已披露的2020年年報顯示,有91家制造業公司披露研發費用,合計為138.8億元,同比增長9.74%。
張依群表示,制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加碼,對企業擴大研發投入減輕稅收負擔帶來較大利好,讓更多制造企業有更多資金增加技術研發投入,開發新產品運用新技術,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催生新業態、激發新動能、帶動新消費,推動整個經濟結構加快調整步伐,實現“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編輯 上官夢露)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