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珊 見習記者 楚麗君
11月11日,A股市場迎來反彈,三大指數表現強勢,盤中一度均漲超1%,收盤集體飄紅,滬深兩市成交額連續第15個交易日突破1萬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北向資金在11月10日罕見凈流出超百億元,且連續4個交易日凈流出,隨著今日市場回暖,北向資金扭轉流出態勢,全天凈買入86.10億元,其中,滬股通凈買入42.92億元,深股通凈買入43.18億元。進一步梳理發現,11月份以來,北向資金整體呈現小幅流出的態勢,期間整體凈流出19.04億元。
對此,建泓時代投資總監趙媛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向資金通常會習慣性地在美國重要通脹數據公布的前一個交易日大量流出避險,而在通脹數據公布后回流。部分外資認為目前美國的通脹數據是影響美聯儲政策邊際變化的重要因素,因此,隨著美國核心CPI數據公布利空落地,今日北上資金出現回流。
北向資金年內凈買入3227.83億元
隨著我國經濟的逐漸恢復以及A股市場制度的不斷完善,今年外資加倉A股的步伐明顯加快。同花順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1月11日,北向資金期間累計凈流入金額高達3227.83億元,比2020年全年的2089.32億元多1138.51億元。
回顧今年前10個月份,北向資金單月凈買入額均在百億元以上,其中,4月份和5月份凈買入額均超500億元。
對于年內北向資金持續流入A股市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有五方面因素促使北向資金加碼A股市場,第一,北向資金看好我國良好的經濟基本面,同時我國堅持開放,逐步降低外資進入門檻,良好的營商環境讓外商預期更加穩定,所以北向資金進入A股;第二,人民幣有升值預期,人民幣資產也體現了吸引力;第三,前段時間外資流出是出于對部分房企流動性的擔憂,但當前擔憂消除,部分銀行放寬了房貸發放,所以危機解除,樂觀情緒重燃,外資繼續回流A股市場;第四,A股市場有一些獨特的上市公司,比如酒類企業,消費類企業,在其他市場很難買到,外資長期看好這些上市公司的未來;第五,在注冊制改革的背景下,A股市場的制度性建設更加接軌國際化,外資投資工具增多,靈活性增強,同時注冊制也給外資帶來新的投資機遇。
不過,對于未來外資流入的速度,有機構也表示了謹慎的態度。趙媛媛表示,今年北向資金流入比去年有所增加,人民幣相對于美元全年均處于強勢狀態,增加了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但隨著美聯儲本月開始減量投放貨幣,人民幣升值速度可能將在明年上半年進一步放緩,未來北向資金流入速度或許會放緩。
月內27只活躍股獲北向資金加倉
個股方面,從滬股通、深股通前十大成交活躍股來看,11月份以來截至11月11日,共有49只個股現身前十大成交活躍股榜單,有27只活躍股處于期間凈買入狀態,獲北上資金合計凈買入額為190.79億元,其中,寧德時代期間獲得北向資金凈買入額位居首位,高達40.38億元,東方財富(24.62億元)、中國中免(19.74億元)、伊利股份(13.90億元)、歌爾股份(13.12億元)、匯川技術(10.16億元)等5只個股期間獲北上資金凈買入額也均超10億元。
從申萬一級行業來看,11月份以來,獲得北向資金加倉的個股行業主要集中在電子、電力設備、食品飲料等三大行業,分別有6只、4只、4只。此外,汽車、醫藥生物、有色金屬等3個行業均有2只活躍股獲北向資金加倉。可以看到,北向資金對于科技類與新能源類股票的青睞。
買入股的市場表現也再次驗證了北向資金號稱“聰明錢”的實力。11月份以來,大盤指數整體下跌0.41%,上述27只個股中有19只個股跑贏大盤,占比超七成,中天科技、東山精密、北方華創、保利發展、億緯鋰能等5只個股期間累計漲幅均超16%,表現出色。
對此,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私募排排網基金經理胡泊表示,北向資金已經成為A股定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近日北上資金的流入,一方面跟當前房地產信貸危機的緩解有關;另一方面也說明當前市場整體估值得到了北向資金的認可。在流動性擔憂、信用擔憂邊際緩解的情況下,當前市場的投資價值開始凸顯,同時市場短期的調整也比較充分,當下可能是布局明年行情的一個比較好的時機。
對于后市,國元證券表示,四季度一般是國內機構年度排名及布局明年的時間窗口,市場的波動可能會再次放大,建議投資者在市場方向未明朗前,做好倉位控制,激進型投資者可以關注成長景氣賽道,但要留意馬斯克擬減持特斯拉股票,對新能源行業的情緒影響。
表:11月份以來北向資金加倉的27只活躍股一覽
制表:楚麗君
(編輯 喬川川 策劃 張穎)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