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A股三大指數集體低開,銀行、地產等權重板塊呈現弱勢對指數構成明顯拖累。不過,隨著中小市值風格持續發力,特別是新能源、半導體等成長賽道漲勢突出,成功帶領三大指數陸續翻紅。截至收盤,上證指數報3259.96點,上漲0.21%;深證成指報12413.87點,上漲1.20%;創業板指報2733.74點,上漲2.37%。滬深兩市合計成交9939億元,共102只個股收獲漲停。
機器人概念熱度不減
6月以來,機器人板塊持續強勢,近期該熱點更是呈現加速擴散態勢。Wind機器人指數昨日大漲2.21%,6月以來累計漲幅超過30%;個股方面,鳴志電器、賽象科技、巨星科技等收獲漲停,其中鳴志電器股價更是斬獲5連板。
消息面上,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宣布將于近期發布“人形機器人原型機”——Optimus(擎天柱)。在業內看來,相比于應用場景較窄的工業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人形機器人以其具有親和力、易接受的標準化形式,更易打破廠用、商用、家用的藩籬,實現極大規模的硬件復制和長尾應用。
民生證券機械團隊日前發布了一份29頁的深度報告,展望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前景。報告稱,人形機器人較其他服務機器人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有望成為繼手機、汽車后的又一商業入口,其發展速度可以參考特斯拉電動車的放量節奏。
民生證券假設2023年至2024年人形機器人銷量,對應特斯拉電動車2013年至2014年的銷量,并假設2023年人形機器人單價為25萬元,此后每年降低2萬元,預計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630億元,到2030年達到3720億元。
“但對于特斯拉即將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原型機,我們認為不應抱有過高預期,原因在于人形機器人對智能化水平、通信、執行、傳感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最終較為理想的人形機器人一定是經過多次迭代、不斷打磨后的產品。”民生證券表示,“原型機的到來,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開啟了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進程,未來一段時間,預計很多科技企業都會向人形機器人方向努力。”
機構布局中小盤風格
機器人概念股多數為200億元市值以下的中小盤公司,其股價崛起被視作中小市值風格回歸強勢的縮影。昨日盤后交易所公布的龍虎榜顯示,多只中小市值個股獲機構資金搶籌。
藍曉科技昨日股價高開高走,以20%幅度漲停報收,并刷新歷史新高。龍虎榜顯示,2家機構席位現身買入前五,合計買入金額高達1.38億元,占該股全天成交總額的12%。券商研報稱,藍曉科技布局的鹽湖提鋰項目于2022年中期陸續確認,有望顯著增厚公司業績。
天山鋁業昨日攬入連續第2個漲停板。龍虎榜顯示,有2家機構席位現身買入一側,合計買入金額為1.10億元,占該股全天成交總額的7%。天山鋁業主營電解鋁冶煉業務,不久前公司公告稱擬切入新能源電池鋁箔領域。
此外,順絡電子、南都電源、新勁剛等流通市值在200億元以下的中小盤公司股價均出現大漲,且均獲機構席位買入超過5000萬元。
國泰君安策略團隊表示,從短期角度看,截至上半年末,公募基金的新能源板塊持倉占比達到16.2%,創出歷史新高,其中500億市值以上的大盤股占比近90%。“我們認為,下一階段應在新能源等成長賽道中尋找熱點擴散與市值下沉的投資機會,重視行情擴散下的中小市值股的彈性。”
中小盤風格有望持續
撇開機構調倉因素,放眼長期,業內認為產業升級是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趨勢,在此大背景下,中小盤占優的風格或將持續。
方正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燕翔表示,2021年以來,A股市場呈現明顯的小盤股占優特征,這主要是由于市場運行背后的產業邏輯從“產業集中”轉向“產業升級”。在燕翔看來,產業升級是一個增量擴散的邏輯。例如,隨著新能源、半導體等產業蓬勃發展,產業鏈上相關新材料、新設備的中小企業會享受巨大的盈利彈性,從而帶動公司股價取得超額收益。
“當下產業升級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市場增量會不斷擴散,小盤風格有望持續占優。”燕翔說。
財通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李美岑也認為,歷史上通信、消費電子、“互聯網+”等成長板塊開啟大行情,背后都有新一輪科技周期的啟動。近年來,隨著新能源等新興賽道崛起,產業鏈呈現從頭部公司向尾部擴散的“雁陣模式”。特別是2019年以來,A股上市了大量與景氣賽道掛鉤的次新股,其估值上限已被賽道頭部公司打開,一旦被市場挖掘,估值水平有望迎來大幅抬升。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