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子強
今日,A股三大指數震蕩回落,成交額萎縮,滬市略強,北上資金結束連續的凈買入,計算機、國防軍工與傳媒等申萬行業逆市走強。業內人士表示,在政策面和經濟面的支撐下,中期仍然有向上的空間。
北向資金凈賣出42.46億元
2月3日,滬深主板與創業板指數回落,盤中最大跌幅均超1.5%,午盤后跌幅逐步收窄,滬市科創50指數表現強勢,實現小幅上漲,中小盤股維持活躍。截至收盤,上證指數跌0.68%報3263.41點;深證成指跌0.63%報12054.30點,創業板指跌0.85%報2580.11點,A股合計成交額9144.64億元,較前一交易日下降10.70%,北向資金凈賣出42.46億元,結束了17個交易日的連續凈買入。總體上看,A股下跌個股略多,有1901只上漲,2997只下跌。
對于A股走勢,排排網旗下融智投資基金經理夏風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周五的下跌仍然是延續了節后的調整,北上資金流出也加大了市場的壓力,節后第1周高位放量震蕩體現了市場參與者的分歧,賣出兌現的力量占了上風。在政策面和經濟面的支撐下,即使是有短期獲利資金的兌現,也難出現深度或長期的調整,中期仍然有向上的空間。
鴻風資產投資總監黃易表示,A股自2022年12月26日以來已連續反彈5周,指數漲幅均在10%左右,經濟復蘇預期充分反應,而春節后經濟實際復蘇有個過程,市場進入基本面真空期,加之本周各大指數均反彈至60周均線位置,短期市場拋壓較大。市場只是短期調整,后市仍將維持震蕩上行態勢。二月份是信息真空期,沒有太多的市場風險。
鉅融資產投資總監王雷表示,對于本輪股市反彈,國內外宏觀與貨幣政策環境上,與2019年初的節奏都極為相似。海外:美國2018年通脹見頂,2018年底最后一次加息,2019下半年啟動降息。本輪美國通脹也已于2022年底見頂,美聯儲加息軟化,市場預期頂多還有一次加息,市場預期美國經濟軟著陸概率較大。國內:2018年信用收緊,股權質押暴雷,股市走熊;2019年信用寬松,地產三支箭政策出臺,股市在春節后反轉。本輪各類地產政策出臺+防疫措施優化,政府全力拼經濟,經濟內生動能釋放,同時全面注冊制實施,催化股市上漲。
建議多關注科技成長股
2月3日,行業漲少跌多。從31類申萬一級行業看,有8類行業上漲,占比25.81%,23類行業下跌。漲幅方面,計算機行業居首達1.77%,此外,國防軍工和傳媒等行業漲幅均超1%。跌幅方面,電力設備居首,跌幅為1.67%,此外,還有包括房地產、建筑材料和有色金屬等9類行業跌幅也均超1%。
漲停股方面,今日有41只個股以漲停價報收,其中,有14只個股,股價已連續上漲超過6個交易日;跌停方面,有9只個股跌停價報收。從申萬一級行業看,計算機行業漲停股數量居首,為9只,傳媒緊隨其后,漲停股數為5只,輕工制造、機械設備和電子等行業漲停股數均為4只。
表:連續上漲6日且今日收盤漲停股一覽
制表:趙子強
從概念板塊來看,東方財富363個概念板塊中,173個上漲,占比47.66%。ChatGPT概念領漲,漲幅達5.83%,此外,數據確權、Web3.0、華為歐拉、虛擬數字人、遠程辦公、DRG/DIP等板塊漲幅均超3%。下跌方面,毛發醫療領跌,跌幅為2.11%,此外,還有包括乳業、啤酒概念、PVDF概念在內的16個概念板塊跌幅均超1%。
投資策略方面,安爵資產董事長劉巖表示,投資者要小心避開已經上漲幅度過大的板塊,盡量從主線邏輯中尋找機會。當前市場資金分歧主要表現為短線資金投機心理和中長線資金不算小賬的邏輯不同,從節后股價上漲幅度比較大的板塊來看,中長線資金處于不計成本加倉過程,而短線資金則依舊延續去年板塊輪動波段操作心理,兩者相互博弈讓市場波動呈現一定規律性。就短期而言,中長期資金后繼力量短期大概率減弱,近期內短期資金可能主導市場。建議投資者多多關注科技成長股,比如軍工、新能源、計算機等,有些優質公司年增長可以達到百分之五十到七十,動態市盈率則在三十到五十倍,具有非常好的價值彈性。
黃易建議關注點從消費復蘇轉向生產制造復蘇的投資機會。行業方面看好光伏板塊、新能源車產業鏈、計算機、醫藥生物、半導體、高端裝備等,主題方面看好兩會可能會有政策支持的行業,如信創、數據、人工智能等。
(編輯 喬川川)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