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A股再度殺跌。截至收盤,上證綜指跌1.11%至2651.79點,深證綜指跌1.54%至1380.98點。其余股指普跌,其中上證50指數跌1.05%,中小板綜指跌1.54%,創業板綜指跌1.57%。
大盤壓力來自多個方面。在資金面上,為對沖地方債發行壓力,央行近期一直在釋資,資金面是相對寬松的,這一點從交易所國債逆回購利率也能窺見一斑。本月下旬美聯儲極可能加息,屆時我國央行即便跟進加息,未來也可能以降準之類措施對沖。此外,我國的財政政策亦可能于四季度發力,這樣即便利率有些提高,股票市場也不至于承壓過重。
在股市估值方面,A股幾乎已是全球墊底了,這也是外資最近不斷增持A股的重要原因之一。國內的投資者對境外投資者的不斷加倉可能已經麻木,照樣我行我素地拋售,然而我覺得投資者已經習慣的東西并不見得就是正確的。從博弈角度講,投資者最起碼得提防“量變累積成質變”的可能性。
內資機構這幾天加大了拋售大“白馬”的力度,其原因多種多樣。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為應付贖回而拋售,二是因懷疑上市公司未來業績而拋售。如果內資機構是因前一原因拋售,這還情有可原,但如果是因為后一原因,我覺得這些機構有可能是過度悲觀了。
大家知道,我國的經濟體量非常龐大,產業鏈也是比較健全的,抗風險能力遠不是一般經濟體可以比擬的。還有,我國民眾是異常勤奮的,這可能也是容易被忽視的潛能。最后,我國政府的調控能力是很強大的,其反周期措施的推出能力顯然較絕大多數經濟體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