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春蓮
“雙減”政策對教培行業引發的“地震”還在持續。
8月4日,精銳教育宣布收到紐交所發出的警示函:連續30個交易日內,該公司普通股最低交易價低于每股1美元,不符合紐交所規則802.01C的合規標準。
仍未擺脫疫情影響的精銳教育,再次遭到“雙減”政策的重擊,7月以來,公司股價持續下跌,雖然8月4日當天股價大漲65.56%,但仍僅為0.851美元/股。
“這明顯是該公司短期市值管理導致的股價大漲。只有改善業績基礎或合股,才是長期性市值管理。而事實上,即便合股,也不過是一種頭痛醫頭的應對措施而已。”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教培行業轉型勢在必行。“雙減”政策發布后,新東方、好未來等上市公司的股價“跌跌不休”,但如何轉型和自救也成為這些公司最大的難題。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擺在這些公司面前的選擇不多,比如完全轉型到其他行業,實現徹底戰略轉型;又或者部分轉型,放棄課程教育,轉型素質教育、成人教育。
“教培企業經歷一段時間的寒冬是肯定的,只有先‘活下來’才能談轉型。”一位投資人也向《證券日報》記者感慨道。
股價30日低于1美元
遭“退市”警示
根據紐交所要求,如果在6個月的合規期結束時,合規期最后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和合規期最后一個交易日結束的3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盤價均未達到1.00美元,紐交所將開始暫停精銳教育的股票交易并啟動摘牌程序。
對此,精銳教育回復稱將監控其上市證券的市場狀況,目前仍在考慮各種選擇。
而除了股價不斷下跌,聚焦K12領域一對一的精銳教育在疫情的影響下,2020年就已經頗為艱難,凈虧損高達7.25億元。
精銳教育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2021財年上半年,精銳教育凈虧損3.32億元,同比減少213.21%。此外,公司資產負債率由2019財年Q4末的80.94%上漲至2021財年Q2末的97.94%。
即便處于虧損狀態,精銳教育用在營銷上的費用卻一直在上漲。根據財報,精銳教育二季度銷售及市場推廣費用同比增長46.8%達到2.89億元,占凈收入的比例也從上年同期的22%提升至31%。
對此,精銳教育有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過往幾年中,公司也受到了一些同行的影響,在產品、營銷上出現偏頗,特別疫情后,在線教育機構投放了海量廣告,激發了家長和社會的焦慮。但在線教育公司的廣告投放,迫使精銳也參與“軍備競賽”,導致了精銳營銷成本上升。
實際上,2020年由于線下無法開課,精銳教育曾實施OMO轉型,但目前,這條路也已經走不通。而今,對于日子本就頗為艱難的精銳教育來說,“雙減”政策可謂又一記重拳。
在張孝榮看來,“雙減”政策下,K12教培行業降溫至冰點,未來或不復存在。小機構存活的空間非常小,前途難料,大型機構要慢慢轉型,熬過寒冬。
轉型困難重重
首先要“活下來”
受“雙減”政策影響,教培行業轉型迫在眉睫,向素質教育轉型似乎是教培行業唯一的出路。
8月4日午間,豆神教育公告稱,為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精神,公司主營業務將進行全面轉型,重新規劃整合后劃分為ToB端和ToC端業務,原大語文學科服務業務全面轉向非學科類服務,并推出“豆神美育”子品牌。
學大教育此前也公開表示,“雙減”政策預計對公司主營的K12(包括義務教育階段以及普通高中階段)教育培訓業務產生影響。公司將結合實際情況調整現有業務經營策略,確保合規經營;豐富產品線布局,計劃在義務教育階段提供素質類、科技類等課程產品和教學服務,計劃探索職業教育等領域業務。
“上市公司的表態只是初步計劃。素質教育賽道也不是說轉型就轉型的,學科教育跟素質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不論是教研、師資還是模式,對于目前聚焦學科教育的教培公司來說,均不具備優勢,畢竟轉型不是喊一句口號那么簡單。”上述投資人還向記者表示,對教育機構而言,先“活下來”才是王道,有些小機構可能扛不了多久,根本來不及轉型。
正如該投資人所言,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你拍一、GOGOKID兩家在線機構在8月5日發布通知稱,根據“雙減”政策和規定,公司將全面暫停直播課業務。
“K12學科教育的嚴監管,導致各機構原有學科類業務收縮,同時還需考慮拓賽道發展。而職業教育(國家政策明確支持)、素質教育、教育信息化服務、智能教育硬件等成為各教育機構轉型發展的方向。”網經社分析師陳禮騰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但新進入者也將面臨各賽道“老玩家”的競爭,以上賽道會變得更加擁擠,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不過,在陳禮騰看來,資本退潮,市場競爭回歸理性,那些運營效率高的教育企業會脫穎而出,資本化運作的教育機構退出舞臺,整個行業將更加規范。此外,“雙減”背景下校外培訓的市場會有所壓縮,但其需求依舊存在且可觀,而機構數量減少給存活下來的教培機構帶來一定的增量。所以,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