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春蓮 見習記者 彭衍菘 實習生 張祎邢
2月1日,TrendForce集邦咨詢指出,蘋果(Apple)將導入Micro LED技術于消費性電子產品之中,預計2024年將首先搭載于Apple Watch。該機構認為,Micro LED技術在2024年后也會陸續在Apple其他產品擴大導入。
記者了解到,當下,Micro LED技術受到LED等領域上市公司的關注,多家企業目前也在加大對該技術的投入,一些企業并開始實現量產,為海內外客戶交付訂單。
不過,多位專家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Micro LED技術是產業內領先技術,其商業化落地進程已經開始,但同時也面臨量產難度高、生產成本高、良率比較低、產業集中度差等挑戰。
Micro LED引領顯示技術
“公司認為Micro LED是一名‘六邊形戰士’,在多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深天馬A工作人員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資料顯示,Micro LED也稱為微米發光二極管,是將傳統LED(發光二極管)結構進行矩陣化、微縮化,尺寸縮小至1~10μm,通過巨量轉移將固晶轉移到基板上后,再利用物理沉積完成保護層和電極,最后封裝而成。
相比傳統LCD、OLED,Micro LED具有高解析度、低功耗、高亮度、高對比、高色彩飽和度、反應速度快、厚度薄、壽命長等特性,功率消耗量可低至LCD的10%、OLED的50%。
“Micro LED將在長遠周期上成為顯示的主流發展方向,補充OLED壽命上的缺陷,是未來顯示技術的代表。”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對于未來應用場景,盤和林表示,當前Micro LED主要應用于使用面積較小的VR和手表,隨著未來生產成本的下降,Micro LED的可應用領域將更加廣泛,比如AR、HUD(車用平視顯示)、廣告牌、光通信、醫療探測、智能車燈、空間成像等。其主要優勢在于耗能少、色彩飽和度高,分辨率好、亮度高、輕薄,精簡,符合電子消費品輕量化的趨勢。
上市公司著手研發Micro LED
據高工LED不完全統計,2022年投向Mini/Micro LED等領域新增投資超過了700億元人民幣。設備、基板材料等Mini/Micro LED配套產業鏈也成為2022年投資的重點之一。
在國內,多家上市公司也在陸續加入Micro LED賽道。
2月3日,記者致電多家LED企業,了解企業對Micro LED技術應用情況。
從規模量產來看,聯建光電、聚燦光電等均表示已實現不同程度的量產化,甚至完成相關訂單交付。
聯建光電表示,公司完成Mini/Micro-led(微間距)、戶外顯示、會議顯示等領域所對應的產品立項,目前已擁有成熟的COB微間距生產線,達到規模化量產,并已獲得眾多海內外客戶訂單。
去年12月5日,聚燦光電也曾公開表示,公司MiniLED已有小批量出貨,同時新啟的再融資項目主攻Mini/Micro LED芯片研發及制造擴建;瑞豐光電去年11月份表示,公司Mini/Micro LED產品已導入智慧電視、電腦、汽車、醫療等領域重要客戶,部分產品已實現批量交貨客戶。
深天馬A則對記者表示,計劃在2025年之后逐步開展批量化生產,主要應用場景以車載為主。
從技術面來看,深天馬A、國星光電等不斷尋求技術突破。
深天馬A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司已經開設Micro LED相關試驗線,目前已經聯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校和相關客戶展開合作,成立了圍繞Micro LED的“生態聯盟”。
據悉,國星光電也已在巨量轉移、共晶鍵合、量子點全彩化等Micro LED領域多項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據國星光電1月10日公告,新獲11項發明專利證書中,其中6項涉及Mini/Micro LED技術領域專利。
當前,我國Micro LED技術瓶頸尚未完全克服,大多數廠商停留在研發與建置Micro LED生產線的階段。
國海證券研報指出,隨著LED芯片尺寸的縮小,單位面積LED數量成倍增長,如何實現99.9999%的轉移良率,且將每顆芯片的精準度控制在±0.5μm以內,是巨量轉移技術的主要難點,使其成為制約Micro LED量產關鍵。
上述研究報告介紹,激光剝離轉移技術是目前Micro LED巨量轉移技術中最有潛力的技術路線,該技術不但保證轉移效率,還能保障精度的技術方案,且在修復方面具有優勢,可以與壞點剔除工藝相匹配,利于提高良率等。“激光剝離轉移技術,是通過脈沖激光輻照致材料燒蝕實現器件向終端基底的轉移。具備能量輸入效率高、器件損傷小、設備開放性好、應用方式靈活等優勢。”盤和林補充道。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游曉剛向記者表示,Micro LED要想實現規模化投產,需要解決尺寸問題,生產制造設備、芯片工藝、轉移技術、驅動技術、檢測技術及應用技術都需要全面升級。因此,未來進入Micro LED商品化的階段,除了技術發展的演進之外,還需要觀察制程產能及良率是否能達到最佳的商轉成本。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編輯 孫倩)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