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12月4日,星紀魅族與阿里云宣布,雙方于近日在智能終端與AI大模型融合領域達成合作。其中,星紀魅族“手機+XR+智能汽車”產品將接入阿里云及其關聯方的AI大模型和云計算技術。而阿里云將為星紀魅族提供包括云計算服務、基礎大語言模型與多模態模型等全方位服務。
隨著5G、AI和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手機、汽車、智能穿戴終端廠商與云計算服務商之間的合作日益緊密,共同推動了智能生態的發展。
“‘手機+XR+智能汽車’是一種創新性的搭配,意味著相關產業鏈的深度打通。此前行業大多是兩兩融合,此次的企業合作實現了三方的打通,并融入AI。企業跨界合作有利于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結合當下的熱點AI大模型來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并打造出新的盈利增長曲線。隨著5G、AI等新興技術的快速滲透,企業之間的跨界融合,將成為行業發展的新常態,并催生多種新業態。”鯨平臺智庫專家郭施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手機+XR+智能汽車”三方融入AI
通過一系列的布局,星紀魅族實現了智能手機、智能汽車、智能穿戴的多產品線布局。其中,目前,星紀魅族FlymeAuto智能座艙操作系統已搭載了吉利、領克、銀河等多個品牌的19款車型。在這些業務體系打通后,星紀魅族于今年2月份提出了All in AI戰略,從而構建跨應用、跨設備的全場景AI操作系統及平臺,向所有大模型開發者開放,探索AI大模型和云計算在智能終端領域的落地和應用。
據了解,星紀魅族與阿里云計劃通過此次合作,發揮各自優勢,聯手探索互聯新模式,構建軟硬件一體、多終端互聯、全場景覆蓋的開放AI生態。
“我們將在體系中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的基礎模型,并對其精調,從而夯實我們自己的Flyme大模型能力。同時,我們會充分鏈接阿里云的計算能力,補充自己的訓練和推理資源,為用戶提供更好用、更實用的AI能力。”對于此次合作,星紀魅族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
他表示:“我們通過一個用戶ID,實現用戶AI服務和數據在手機、XR和智能汽車的多端流轉,用戶獲得的多終端、全場景、沉浸式體驗背后,其實是一個AI在為其服務。”
星紀魅族與阿里云的戰略合作,不僅是兩家企業的技術碰撞,也意味著智能手機、智能穿戴和智能汽車領域的融合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
“星紀魅族通過引入云服務商等多家軟件企業建立開放合作的產業生態,不僅有望補齊云計算、AI大模型能力的短板,也可以增強其底層的跨終端、跨場景的AI基礎設施能力。而此前手機與汽車、汽車與云服務的兩方生態的融合走向多方生態的全面打通,這在產業界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意義,將推動相關企業形成更高效的運營、更廣闊的合作與發展空間。”釘科技創始人丁少將認為。
巨頭頻頻探索融合創新
隨著5G、AI和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僅星紀魅族與阿里云,多家企業也在手機、汽車以及硬件領域進行了廣泛的跨界合作。
華為與賽力斯在智能汽車領域展開了深度合作,共同推出了多款智能電動汽車。華為提供了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核心技術,而賽力斯則負責整車制造。雙方的合作不僅提升了產品的競爭力,還推動了智能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
小米與美的則在智能家居領域進行了廣泛的合作。小米的智能硬件產品與美的的家電產品通過IoT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并聯合挖掘智能家居市場廣闊產業空間。
此外,OPPO則聯合特斯拉在智能穿戴設備和智能汽車的融合領域進行了布局。騰訊與比亞迪、聯想與蔚來,也分別推進了車聯網、智能辦公與智能出行的融合發展。
“多家企業的跨界合作推動了技術創新,加速了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等領域的技術進步。通過云計算和AI技術的應用,企業還可以更好地挖掘數據價值,開辟新業務領域,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和協同的智能生態。”郭施亮認為。
巨頭之間頻頻的跨界合作,且合作不斷深化,意味著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已經進入“深水區”。隨著新技術發展,智能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將更加廣泛,為行業帶來更多的創新和變革。
(編輯 孫倩)
00:25 | 場景創新、技術賦能、生態協同 零... |
00:25 | 三一重工去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派... |
00:25 | 搶抓集成電路關鍵工藝材料發展機遇... |
00:25 | 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支持技術... |
00:25 | 一體化布局成效漸顯 美諾華去年凈... |
00:25 | 華立科技游戲游藝設備業務穩健發展... |
00:25 | 融創公布境外債務重組方案 “全額... |
00:25 | 構建多元化酒生活消費場景 貴州省... |
00:25 | 江蘇證監局聯合多方召開宣介會 推... |
00:25 | 公司零距離 ? 新經濟 新動能 | 濰... |
00:25 | 聚焦基金一季報 | 透視基金一季度... |
00:25 | 年內10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甩賣”...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