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12月12日,在2024年中國5G發展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云明表示,我國5G發展進入應用深化、技術升級的“下半場”。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持續開展5G-A技術研究、標準研制和產品研發,深化5G與AI、北斗等融合創新,提升芯片、模組、設備、解決方案等產品供給水平,推動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多方位賦能。
“5G-A將帶來產業鏈的全面升級和場景變革,實現通信產業鏈全面升級,并加速行業數字化發展,為數字中國注智賦能。”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副會長韓舉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下半場”融合場景“迸發”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國內已有330余個城市啟動了5G-A網絡部署。北京移動通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移動”)相關人士透露,北京移動僅在北京就已經開通5G-A基站超7000座。中國5G-A產業迅猛發展,基站部署規模領先,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已成為全球5G-A發展的重要力量。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門印發的《5G規模化應用“揚帆”行動升級方案》(以下簡稱《揚帆升級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構建形成“能力普適、應用普及、賦能普惠”的發展格局,全面實現5G規模化應用。其中,持續跟蹤5G-A等新技術應用進展。
在應用領域,5G-A已在我國旅游、智能制造、交通等多領域應用落地。“隨著技術的發展與應用,5G-A商業進程將不斷推進,多地頻頻落地關鍵技術應用,實現‘水陸空’全覆蓋,應用場景的多樣性日益顯現,融合場景呈現‘迸發’式發展。”北京益海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通信行業觀察家黃海峰對《證券日報》記者稱。
如在交通領域,5G-A憑借高速、低延遲和強大的連接能力,能夠更好地滿足智能網聯汽車的駕駛需求。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介紹,5G-A開辟了全新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如通感融合、確定性網絡、無源物聯等。
在高端制造領域,5G-A將實現工業控制毫秒級低時延高可靠能力,真正意義上從生產輔助切入到工業生產核心。5G+礦山、5G+港口等智慧場景蓬勃發展,5G-A加快5G遠程掘進、遠程綜采、無人礦卡等場景規模擴大。
“5G-A產業鏈企業正持續推進上下行超寬帶、通感一體、無源物聯、高精度低功耗定位、網絡智能等關鍵技術研發試驗,加快推進基站、核心網、終端、芯片和儀器儀表等設備研發及產業化,這些領域有望較早受益。”黃海峰認為。
多環節迎來發展機遇
在5G發展的“下半場”,5G與AI、北斗的融合創新正成為行業發展的新趨勢,這使得芯片、模組等多個產業有望受益。
例如,隨著5G與AI持續融合,5G芯片的研發和生產成為各大芯片廠商的競爭焦點。其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紛紛聯合產業鏈公司推出支持5G和AI功能的芯片,提升了手機的通信速度和智能處理能力。
同時,5G與北斗的融合也為定位導航領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北京合眾思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海格通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相關上市公司積極布局,推動5G模組與北斗導航芯片的集成,為智能交通、物流等行業提供更精準的定位服務。
然而,在推動5G應用規模化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興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5G網絡建設仍需要進一步完善,以確保信號覆蓋的廣度和深度。同時,5G應用的商業模式尚未完全成熟,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創新。
他建議,相關上市公司應抓住機遇,加強技術研發和產業合作,共同推動5G-A應用的規模化發展,為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信通院副院長王志勤表示,5G要開啟產業互聯網的范式變革,賦能各行業數字化轉型,需要不斷探索,解決跨行業融合創新的這一世界性難題。在供給側方面,5G技術性能需進一步提升和優化,滿足行業需求,如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5G輕量化產品供給能力等。
(編輯 郭之宸 上官夢露)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