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爺:小鐘老師,我最近看好多公司發布的業績預告說,因為計提了商譽減值,導致公司2019年凈利潤下滑甚至虧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小鐘老師:沒錯,最近確實有很多公司計提商譽減值,導致業績爆雷。我們先說說什么是商譽。商譽來源于公司對非同一控制下資產(二者不屬于同一家母公司或不受同一家公司控制)的收購,簡單來說,假設A公司收購非同一控制下的B公司,B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等于賬面價值4000萬元,但最終A公司以1億元價格收購B公司,那么多出來的6000萬元在A公司賬面就被記為商譽。那馮大爺您可能要問了,商譽有什么意義呢,A公司為什么愿意花錢買它?我們知道,有的公司除了有形資產和可辨認的無形資產外,還存在著無法準確描述,但是卻有價值的資源,如社會關系、團隊協作能力、領導力等等。這些資源往往難以準確計量,但是公司卻能憑借它們創造財富,盡管不能在會計上被辨認,卻是一種“無形資產”,這些通過并購而來的看不見的資源,財務上被記為商譽。從本質上來說,商譽體現的是對所收購的公司未來收益的預期。
馮大爺:那為什么要進行商譽減值呢?
小鐘老師:我們說商譽體現了對并購標的公司的未來收益的預期,商譽的數額也是基于對未來業績的預測得到的。再說回我們剛才所說的例子,A公司并購B公司確認了6000萬元商譽,預測未來每年凈利潤600萬元。但幾年后發現,這些商譽給A公司創造的價值遠超6000萬元,這些商譽物有所值,不會發生減值;相反,若發現買來的B公司盈利不及預期,達不到每年600萬元的預期,這些商譽不值6000萬,就可能產生商譽減值。商譽減值是指對企業在合并中形成的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后,相應確認的減值損失。
馮大爺:我明白了,所購買的公司貶值了,所以出現了商譽減值。那商譽減值對我們投資者利益有何損害呢?
小鐘老師:在商譽減值發生前,如果上市公司收購的標的公司盈利能力不達預期,對投資者的損害是隱性的,會導致資產虛高,稀釋投資者現有的權益;在計提商譽減值之后,隱性的損害顯性化,直接減少了上市公司的凈資產,稀釋了投資者每股凈資產,同時還沖減了上市公司當期凈利潤,可能影響股票市值。比如某家娛樂公司,在行業景氣時通過大舉并購,累積了60多億元的商譽,但當行業景氣度下滑后,經營業績下降,不能兌現當初的業績承諾,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計提了49億元的商譽減值準備,業績虧損高達70多億元,是當時市值的1.6-1.8倍。說到這里就要提到并購重組中的“三高”收購了。所謂“三高”,即高估值、高商譽、高業績承諾,這三者相輔相成,并購重組相關方為了自身利益,通過承諾標的資產未來的高業績預測,推高標的資產的估值,從而產生了高商譽。而當初出售標的公司給上市公司的交易對方,則通過虛高的商譽攫取了上市公司的資金或者股權,在完成收購后,有的業績承諾未完成卻拒不補償;有的則勉強度過承諾期,把承諾期滿后變為爛攤子的標的資產甩鍋給上市公司和投資者。某上市公司就是一個典型,在重組時,通過偽造多份意向性協議,虛增估值,把一家價值幾個億的公司包裝成價值幾十億的公司,當財務造假案發,優質資產成為了垃圾資產,計提了巨額的商譽減值。還有的上市公司將商譽減值作為規避因財務虧損而退市的手段,通過一次性集體商譽減值進行財務“大洗澡”,后續再“輕裝上陣”,使投資者“踩雷”。
馮大爺:原來商譽減值里的學問這么多啊!看來我要多多關注上市公司的商譽情況啦。
小鐘老師:沒錯,我們中小投資者在研究上市公司時,不要忽視商譽減值的風險,對積累了高額商譽的公司要多留個心眼,避免成為商譽減值的犧牲品。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